1962年,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的发掘从考古层面上确定了以大汶口墓地为代表的遗存早于龙山文化。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利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碳14测年数据,把大汶口文化的绝对年代推定在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东方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来源,打破了学术界持续近20年的“仰韶—龙山”东西二元对立格局,把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发展轴线向前推进2000多年,从而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实证。这里承载着距今6500年至4000年之间的时代跨度,也正是这段漫长的历史,将黄河下游史前文化历史前推了1600多年。

大汶口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持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中心聚落,经历了从原始到文明,由部落到国家的完整过程,是东方地区原生文明的典型代表。2010年,其被列入全国首批2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1年入选“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为做好遗址保护工作,相关部门先后编制《大汶口遗址保护规划》《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等。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为契机,当地积极探索遗址价值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保护管理方式,为大遗址保护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为让丰厚的遗产“活”起来,当地组织举办公众考古、陶艺体验等多元社会活动,让大众走进考古工地或以公共服务进社区等形式普及宣传大汶口文化内涵。为构建大汶口文化“全景式IP”,当地还建成了乡奢艺术酒店、创立汶阳田品农产品品牌、推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系列文创衍生品,通过整合周边文旅资源,不断提升、扩大大汶口文化影响力。

据悉,自2016年初步建成并开放后,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年均接待游客将近10万人次,已成为向世界讲好大汶口故事的重要窗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