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4月14日电(记者闫睿)近日,地处湖北神农架林区木鱼镇的神农架林区中医医院,接诊了一名突发剧烈胸痛的62岁男性,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若转运上级医院需数小时,极易错失黄金救治时间。医护团队果断决策、实施就地溶栓,成功为患者疏通了堵塞的血管。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被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山区群众对‘家门口的急救’需求迫切。”神农架林区中医医院副院长李进说,基层医院突破了溶栓的技术瓶颈,有望提高山区急性心脑血管发病的救治率。

  神农架林区中医医院是湖北省通过验收的975个胸痛救治单元中的一个。近年来,湖北省启动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将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推动基层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防治。目前,全省九成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了胸痛救治单元,具备实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能力。

  “我国大量心血管死亡发生在乡镇、社区,早一分钟接受治疗,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湖北省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主任黄恺说,心脑血管疾病起病急、发展快。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让更多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近、尽早治疗至关重要。


  湖北省枝江市七星台镇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筛查。新华社发

  长期以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基层识别能力和以溶栓为主要手段的救治能力不足是一大“堵点”。由于缺乏专业培训、顾虑溶栓治疗风险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往往“不会溶、不敢溶”,习惯将病人转诊到上级医院。

  “一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必须在首次医疗接触后2小时内把堵塞的血管开通。溶栓的救治技术必须铺到基层去,把救治第一步放在离老百姓最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黄恺说,湖北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建设心血管疾病防治暨胸痛救治单元,全面启动基层溶栓工作。通过基层适宜技术规范化培训,对省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心血管疾病“防、筛、管、救”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筛查操作流程、救治技术标准和转诊流程,提高救治能力。

  宜昌、黄冈等地实施“先溶栓、后付费”机制,医联体牵头单位将溶栓药先行免费发放至各乡镇卫生院,“药房前置”为基层免除“药物之忧”。英山县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提供全天候诊断,居民在乡镇就可享受到等级医院专科医生的医疗服务。区域医联体加强协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居民打通“救心高速路”。

  据了解,近3年,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5500例。湖北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从2020年的240.4/10万降至2024年的206.4/10万。

  “通过建起心血管疾病防治‘一张网’,我们在老百姓家门口筑起了一道生命安全防线。”黄恺说,以“323”攻坚行动为契机,湖北省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对象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全面筛查,形成“防、筛、管、治、研”的闭环管理,不只聚焦于患病治疗,更帮助大家掌握健康的生活习惯,防患于未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