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4月14日电 题:中国大学生扎根西部赋能基层发展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梁军
18岁的马海林近日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甘肃省舞蹈统考,并计划报考西北师范大学舞蹈专业。他成为西北师大“美育浸润”行动的又一位受益者。
马海林的家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这里曾经是中国的深度贫困地区。上大学前,马海林一直生活在东乡县春台乡,没去过大城市,更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走向城市,登上艺术舞台。
马海林人生轨迹的改变,源自西北师大实施的“美育浸润”行动。2016年,西北师大美育支教团队走进东乡县春台学校。支教队员、西北师大舞蹈专业大学生陶柳现场为师生们跳了一支舞蹈。
陶柳优美灵动、帅气潇洒的舞蹈表演吸引了还是小学生的马海林。马海林告诉记者,正是这次与支教老师陶柳的相遇,点燃了他的艺术梦想,让他从内心爱上舞蹈。
2013年至2016年,陶柳跟随支教团队先后前往甘肃少数民族聚居区,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支教经历也坚定了陶柳投身基层美育教育的决心。陶柳说:“当孩子们围在舞台边,眼神清澈,充满好奇,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可以用专业和态度去影响他们。”
陶柳(中)在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舞蹈中心教授舞蹈课(2024年4月20日摄)。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陶柳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湖南省。2016年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回到熟悉的家乡工作,而是留到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妻子徐钰晴从云南艺术学院舞蹈专业毕业,听到陶柳的支教经历后,2019年追随陶柳一同来到临夏,也对扎根基层任教充满了向往。
目前,陶柳、徐钰晴在临夏一所中学共同担任舞蹈老师,他们将自己所学传授给热爱艺术的每个孩子,为他们搭建起了一条通往大学的美育之路。陶柳为40多名孩子提供了艺考前指导,一些孩子从不懂舞蹈到爱上舞蹈,甚至愿意以舞蹈为专业继续深造。马海林就是其中之一。
陶柳说:“真心真诚地服务学生,帮助他们打开了眼界,找到了人生的舞台,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者了解到,西北师大组建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体育美育浸润行动帮扶团队”,累计有2000余名师生,深入甘肃省400多所中小学开展体育艺术教育普及活动,使4万多名学生受益。
中国大学生用美育体育等支教活动影响更多乡村青少年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基层驻村工作。
大学毕业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苏乐乐返回家乡当起了“羊倌”,和父亲共同经营湖羊标准化养殖示范专业合作社。他一边积极自学,一边向专家请教疫病防治技术,丰富养殖经验。
环县虎洞镇镇长敬晓军说,当前,大学毕业返乡科技养羊的青年人不在少数,他们将新理念、新技术注入养殖产业,使养殖变得更加科学,实现了从“满山放牧”到“精准饲喂”的转变。
为了支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甘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从注重培训、优化环境、平台建设、金融贷款等方面细化举措,帮助大学生解决基层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这是3月26日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车道镇吊渠村拍摄的范朴仲和他的羔羊。新华社发(环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政府以轻资产模式,给我免费租用9座羊舍和草料棚等设施,并给贴息贷款50万元。”环县大学生“羊倌”范朴仲说,短短三年,他的总体养殖饲养量达6000多只,其中出栏近5000只。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发布的信息,中国2025年将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稳定招聘规模,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人员数量。同时,为了让人才安心在西部发展,中国政府持续优化服务保障。
如今,随着中国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果不断显现,到基层、一线就业变得更受欢迎。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批批高校毕业生接力走向基层岗位,反映出中国青年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他们将基层视作最好的课堂,毕业后投身农村产业发展,用创业实践把论文写在田间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