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大五学生孙璟怡(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创实验。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贺大为老师(左二)在田间为“创新创业实验班”的学生们讲解无人机操作流程和工作原理。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学生走进动物医院进行创业实习,为宠物做CT检查。
在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粮食实验室,陈颖老师(左一)带领学生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研发个性化定制营养代餐食品。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扬晓食”团队在创业苗圃开展电商直播,推广学院创业产品。
在扬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心,电商研究中心主任高功步教授(中)为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卓越班”学生作创新创业辅导。
扬州大学“青禾兽医”团队成员在指导教师刘鹏刚(左)的带领下,深入动物房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对生猪进行健康检查。
在上海昊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茅凯东(右)带领团队成员对“太空益生菌”产品进行技术升级与创新研发。 学校供图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牛烘烘”西点房创业团队在学校创业苗圃开展产品研发和品鉴。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
近年来,扬州大学通过开发专创融合课程、打造大学生创业园、拓展实践平台等举措,不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本版通过图文进行呈现,敬请关注。——编者
“如果能阻断耐药菌的接合转移,我们就能为临床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日前,在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微生物实验室里,动物医学专业大五学生孙璟怡正俯身观察着最新一批培养样本。
过去两年里,孙璟怡带领科创团队经过上百次实验,成功揭示了细菌耐药性传播的关键调控机制,为抗生素耐药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两篇。如今,团队正加紧优化研究方案,准备带着这项有望改写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登上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舞台。
在扬州大学,孙璟怡团队的科研创新经历不是个例。“近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定团队,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力争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贡献更多‘扬大经验’。”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表示。
阳春三月,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金灿灿的油菜花田边,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李斌,智慧农业与领域软件团队贺大为、蔡杰老师正带着“创新创业实验班”的学生们进行无人机调试。在这堂别开生面的“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与创新”课上,学生们从传统教室走到了田间地头,在真实环境中检验科学技术应用。
“在真实场景中检验技术,这样的实践让创新不再纸上谈兵。”正在参与无人机创新项目的学生何嘉杰感慨道。目前,学校已开发31门专创融合课程,涵盖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场景模拟等多元化方式,让创新思维真正融入学习全过程。
“是学校给了我敢闯会创的底气。”近日,在第二十八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上,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茅凯东带来的“太空益生菌”产品吸引了众多客商的目光。
从课堂实验到卫星搭载,从实验室菌种到商品行销20个国家和地区,茅凯东的创业历程正是学校“双创育人”成效的生动写照。如今,他用实际行动回馈母校,不仅积极支持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举办,还在学校大学生创业苗圃设立专项基金,累计投入20万元,为新一代青年创业者搭建追逐梦想的舞台。
为鼓励更多“茅凯东”提前投入创业实战,学校打造了占地1.2万余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开设了综合事务服务区、产品开发区、技术服务区等5个创客街区,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撑平台。近年来,创业园累计吸收创业项目180个,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选修课,而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丁建宁表示,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持续升级“双创”新生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平台、优化评价机制等,让更多青年学子从“追浪者”成长为“弄潮儿”,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6日 第04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学军 通讯员 王一凡 虞璐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