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中旬,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建立了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革命政府,并决定筹建军官学校,培养政治、军事骨干。该校全称为:国民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亦称黄埔军官学校武汉分校。面向全国各省市招收有进步思想的高中、初中学生。

  在此期间,邳县先后去武汉的,除中共邳县特支以国民党邳县县党部名义保送的曹桂峰、索廷珍二人外,尚有李超时、冷启英、李觉民、宋学珍以及正在徐州第三女子师范读书的徐林侠(丽芳)等人。

  宋绮云只身来到武汉,只见大街小巷都贴满了欢迎北伐军的红绿标语,高大的建筑物上了,迎风飘展着激动人心的红旗。身穿灰色军服的男女国民革命军战士,英姿飒爽地行进在宽阔的马路上。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救中国,救中国……”

  雄壮的歌声,此起彼伏,响彻江城,这一切都使宋绮云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郭子化在铁军(叶挺部)24师政治部任总务科长。宋绮云根据来信地址,很快便找到了郭子化的住所。深夜两人同榻而眠,宋绮云便谈起自己“读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几年来不仅见效甚微,甚至无望,郭子化向他介绍了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当前奋斗目标和目前国共合作的形势。双方认为掌握军权最为重要。翌日,郭子化便介绍宋绮云去投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在发榜的那一天,宋绮云来到布告栏前,这次看录取名单比之6年前在清江时的心情平静多了,他无比自信。果然榜上有名,在录取名单上,他还看见了邳县同乡李先春(后改名李觉民)、宋学珍,李超时,许季诺、曹桂峰、索廷珍、徐林侠(丽芳)等,更使他欣慰和鼓舞。

  这批录取的学生兵为黄埔六期,共录取了1万余人,根据考试成绩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武汉分校,即校本部,地址在武昌两湖书院,约3000余人;第二部分为南湖学生兵团,约2000余人;第三部分即在此同一时期举办的中央农民讲习所和江苏省党务训练班,约5000人。

  宋绮云同曹桂峰、索廷珍、冷启英、宋学珍等都分配在校本部同一个营,而他又和小学同学曹桂峰编在一个班。李觉民分配在南湖学生兵团。徐林侠(丽芳)分配在江苏省党务训练班。从此,他们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对一个军校的学生兵来说,学习生活是非常紧张而艰苦的,每天课程从早到晚排得很满,步兵操练、野外勤务、射击教练、夜间演习等。在学习见隙,还有一些体育文娱活动,生活紧张而又丰富多彩。宋绮云在学习中认真钻研,不畏艰苦。因此,他在步兵操练、战术训练、政治理论学习各方面,成绩都非常优秀。半年后,他被分配到政治科。

  这时,郭子化已被调任江苏省党务训练班任教务主任,每当假日,宋绮云在收拾好内务之后,便从武昌过江到汉口去会老大哥郭子化。在那里,他认识了徐林侠(丽芳),也认识了共产党人24师政治部主任陈子坚、军校党务股长靖任秋等人,并常和他们畅谈时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绮云在这里开始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了“迄今存在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为什么邳县40%的土地,都集中在庄、马、窦、戴四大地主手里?他开始理解了。宋绮云从小生活在农村,过着受剥削的饥寒交迫生活,对阶级斗争理论最容易接受。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引下,他豁然开朗了。

  宋绮云成熟了,1927年3月,由郭子化介绍,他在红色的有着镰刀斧头图案的党旗前,宣读了自己的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和章程,遵守党的纪律,努力为党工作,为了无产阶级的最后胜利,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动摇、不叛变,永远服从组织,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必要时,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誓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宋绮云入党不久,蒋介石便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窃取了北伐的胜利成果,叛变了革命。形势急转直下,革命遭到了局部失败,但以武汉为中心的湘、鄂、赣3省的广大地区,革命仍然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全力支持。国民党的左派领袖为了打破反革命的军事包围,在武昌举行了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由于北代军中的共产党员发扬了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豫南一战,使奉军丧胆,军威大振。

  正当奉系军阀行将崩溃之际,武汉国民党内的假左派,也暴露了反革命的真面目。“工农运动过火”“痞子运动”等诋毁共产党的流言蜚语鼓噪一时。政治上的反动,必定助长军事上的判乱。,原驻武汉西面的宜昌,用以防卫四川军阀的独立14师师长夏斗寅,在蒋介石的策动下,乘武汉空虚之际,与四川军阀24军杨森,第15军刘佐龙相勾结,发动叛乱。秘密地由鄂西向武昌进军,企图推翻武汉合作政府。叛军一直推进到距武昌仅的纸坊,一时人心浮动,武汉危急。

1927年5月17日

20公里

  当时武汉合作政府的军队,都已进军河南,只有叶挺的24师留驻武昌。合作政府在腹背受敌,危在旦夕的情况下,令命叶挺率部迎击。,但顾虑叶部兵力单薄,便把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学员,编为中央独立师,由军校教育长侯连瀛任师长,划归叶挺指挥。宋绮云被编在该师第一团。在战斗中,他和曹桂峰在同一个班,并肩战斗。他们怀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叛军的仇恨,冲锋在前,勇敢杀敌。在子弹纷飞的战场上,宋绮云进一步看到枪杆子的作用,他高兴地对曹桂峰说:“现在我明白了,只有拿起枪杆子,穷人才能得天下。”

  由于这支部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又是在北方名将叶挺将军的直接指挥下,士气特别高涨,党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一举击溃了的夏斗寅的叛军。然后又追击杨森部队150余公里,直达新堤,使武汉转危为安。宋绮云也在这次战斗中,经受了第一次战火的洗礼

  与军队叛变的同时,武汉的汪精卫反革命集团的反动面目也公开化了。,他召开了秘密会议,确定了“分共”和大屠杀计划。15日他宣布正式和共产党决裂。在“宁可枉杀一千,不使一人漏网”的疯狂镇压下,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白色恐怖笼罩着武汉三镇,中华民族的千万优秀儿女,惨死在反动派的屠刀之下。

7月14日

  宋绮云所在的军校学生兵,更被蒋、汪和唐生智等人视为眼中钉。正当他们虎视眈眈,准备吃掉这支武装时,在军校政委恽代英的领导下,以野外演习为名,避开敌人耳目,把部队带到南湖堤剑泉山区。因为事发仓促,急行军时曹桂峰背包遗失,宋绮云便将自己的军毯,用刺刀一分为二,赠与战友。

  几天来,宋绮云怀着悲愤的心情,随着我党领导的这支学生队伍,向国民党反动军队兵力比较薄弱的南昌方向集中。武汉反动政府,命令唐生智在江北,张发奎在江南,沿江而下进行追击。,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宋绮云所在部队赶到九江。这时消息传来,周恩来、朱德、贺龙等所领导的起义部队,已经撤离南昌。部队一时无法前进,遂被张发奎缴械,改编为第四军教导团。

8月3日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动员一批党员去地方开展地下斗争,一部分党员随军南下。在邳县同乡中,南下的党员有徐怀云、曹桂峰、索廷珍3人。当宋绮云赶到部队集合点时,先头部队已经开拔,曹桂峰也背起了背包。他急忙跑过去,握住桂峰的手说:“桂峰,我已被通知留下,你怎么办?”

  曹桂峰冷静地说:“索廷珍已经出发。我们是邳县特支派来的,在邳县我向特支表过态,照顾廷珍,永不分离,请你给我家捎个信,革命成功我就回家。”

  曹桂峰追上自己的部队,急匆匆地走了。组织上发给宋绮云等每人10元大洋,他与石玉如,张凤石、孟庆鉴等10余人沿江而下,东去金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