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曾经是爱情与财富象征,如今却成了许多人的“烫手货”?

去年,西方巨头戴比尔斯还在大量囤积钻石,寄希望升值赚钱。然而,短短一年过去,其库存已积压高达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市场价格一路暴跌至低谷。

在这场“钻石寒冬”背后,业内专家称,中国或是其中关键推手。

2023年,欧美钻石市场还算稳定。戴比尔斯首席执行官阿尔·库克信心十足地宣称,公司正大量囤积原钻,坐等市场复苏。

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仅过了一年,全球钻石市场价格暴跌超40%,库存堆积如山。到了2024年底,戴比尔斯的库存直接达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记录!



西方钻石陷入困境的同时,中国钻石却在快速崛起。2024年,中国钻石在钻石市场份额已达56.8%,且还在持续增长。

相比之下,中国钻石和西方钻石在外观上难以用肉眼或仪器区分,在化学、光学等属性上完全一致,但中国钻石成本更低,自然价格也占据优势。

这让不少昔日买不起钻石的爱好者,选择中国市场。据河南头部钻石品牌柘光透露,咨询后的订购需求已从8%-9%飙升至80%-90%。

一、西方钻石崩盘?

过去,西方钻石动辄能够叫出天价,其实主要得益于营销与炒作手段。

上世纪,戴比尔斯凭借武装和垄断手段,成为全球最大钻石供应商,但其严格控制每年钻石供应量,营造出“物以稀为贵”假象,并借助“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等营销手段,让钻石逐渐被贴上了“奢侈”“天价”标签。

然而,这种需求刺激策略存在一个严重弊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人们钱包干瘪,即便非常想购买钻石,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疫情之后正是如此,而这一时期,中国钻石产能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加剧消费者对西方钻石的观望态度,戴比尔斯库存积压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国钻石迎来春天?

2018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正式认可中国钻石的真钻地位,中国迅速把握这一机遇。短短几年间,中国钻石产能迅速攀升至全球首位,市场份额占比超75%,成为全球钻石供应的绝对主力。

此外,中国工厂在钻石制造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能够满足市场对高端钻石定制需求。例如,国内品牌柘光以VVS净度、D级颜色、3EX切工为标准,加上18k金托,一克拉价格仅在8000元。

截至2024年末数据显示,其在淘宝、官网、京东等多个平台累计吸引了40万关注用户,日均咨询量接近千人,总成交额已突破千万元。

据京东商智数据,实时成交额在珠宝行业已经排至第二位,仅次于某海外大牌,主要消费群体集中在32至65岁之间,以一线城市高净值人群为主。



据其官网专属顾问介绍,由于国际通讯不畅,不少来自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消费者,通过国内亲友进行个性化定制。

广东许先生最近在柘光京东店给妻子定了一颗9克拉钻饰,“老婆一直想要那种像电影明星戴的鸽子蛋”,他说,“是朋友推荐过来的,说柘光在一对一复刻上技术特别好。我本来还有点半信半疑,但全程服务很周到,收到货后钻石也很漂亮,我老婆挺满意的。”

三、西方巨头的挣扎与失策

面对中国钻石来势汹汹,西方企业也在绞尽脑汁,但对策似乎都收效甚微。2021年,潘多拉宣布全面引入培育钻石,然而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市场不会像“过家家”一样等待。

戴比尔斯则选择通过降价来清理库存,2024年两次降价25%,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便西方钻石降价,仍在努力维持其昂贵的标签,与中国钻石相比,毫无性价比优势,反而让消费者对天然钻石的价值稳定性产生了怀疑。



与此同时,美国钻石制造商WD Lab Grown Diamonds在2023年申请破产,这进一步凸显了西方市场的竞争压力。而中国钻石却稳稳地将市场份额牢牢掌握在手中。

西方钻石衰落与中国钻石崛起,不仅是市场选择结果,更是传统观念与新兴技术的较量。西方企业曾通过广告将天然钻石打造成爱情的象征,但如今,性价比已成为消费者更关注的因素。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在产能和价格上占据优势,但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仍需加强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

毕竟,国际市场的竞争从来都不是一场轻松的游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