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风轻拂过海陀山峰的脊线,当山桃花的芬芳漫过妫水河畔的田野,延庆大地的春日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这幅生机勃勃的画卷中,有这样一群延庆乡亲,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2025年的春天里,用汗水与智慧,共同织就了一幅属于延庆的“春日交响曲”。
周顺海:京津冀大地躬身春耕图谱
春日的香营乡新庄堡村,千亩杏林吐露新芽,粉白的花苞缀满枝头。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周顺海带着工具箱踏着露水走进果园,手里那把磨得锃亮的修枝剪在晨光中泛着银光,这位年过六旬的林草乡土专家,正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这根横生枝要狠心剪,留着它就像给果树‘戴镣铐’!”在村东头老李家的杏园里,周顺海踩着梯子示范修剪,手腕翻飞间,原本枝桠交错的杏树已褪去臃肿,露出错落有致的“骨架”,身旁围着的十余名果农频频点头,有的学员还举着手机全程录像。这样的场景,每年春天都要在京津冀的果园里重复上百次。周顺海创立的“金剪子”服务队今春格外忙碌:50名队员分赴河北宣化嫁接海棠、天津武清改良杏树品种,甚至远赴陕西指导葡萄种植……“咱们金剪子队就像春天的燕子,飞到哪儿就给哪儿带去丰收的希望。”队员周大哥的比喻,道出了这支队伍忙碌的生动图景。
春日的暖阳爬上山梁时,周顺海转战苗圃。占地100亩的海棠苗圃里,他培育的“八棱脆”海棠新苗已抽出嫩红的新芽。蹲下身子拨开地膜,他小心地扶起一株幼苗:“这茬苗子要尽快送到河北大慢岭,那边的合作社等着建示范园呢。”
周顺海的足迹在京津冀的果园苗圃间穿梭往来,为农业丰收的技术之网编织着细细的纹路。当问及忙碌的意义,他抚着结满花苞的枝条笑道:“每剪下一根废枝,就多一分丰收的希望。咱们乡土专家,不就是给乡亲们裁出‘金叶子’的人吗?”春风掠过杏林,万千花蕾轻轻颔首,仿佛在回应这位老农人的心声。
张杰:跋涉长城上下的不渝坚守
清晨五点,花家窑子段长城一处残垣边,一束头灯光芒刺破薄雾。49岁的张杰踩着尚未消融的春雪,将自制长柄夹探入砖缝,夹出一个深埋的矿泉水瓶。“开春游客脚印追着山桃花走,循着走就行。”春风卷着沙粒掠过垛口,他裹紧褪色的冲锋衣,把鼓胀的蛇皮袋往肩头又提了提——这已是今春他的第25次巡护。
作为八达岭镇帮水峪村村民,张杰的守护始于2014年。彼时修复后的长城游客激增,饮料瓶、烟蒂在垛口随风翻滚。他每周三次独行山脊,背着一米高的垃圾袋从高峰捡到山脚。“最多时单趟能装满三袋,塑料袋缠在酸枣枝上,得用镰刀割。”
八点刚过,山道上传来窸窣响动,“先锋志愿者服务队”成员陆续攀上城台,大家利落地套上手套,轻车熟路开始巡护。这支由张杰2017年组建的队伍,已从家人扩展至各地志愿者,曾质疑“图啥”的村民,如今也成了巡护主力。受父亲的影响,儿子张静轩也时常参与其中,他手持竹夹的动作与父亲如出一辙:“小时候不理解我爸,现在明白他是在保护‘长城基因库’。”
捡垃圾的路上,张杰也遇到过一些“任性”的游客。他总是会耐心地上前劝阻游客,不要擅自攀登,还会制止他们想要在长城上刻字的行为,掏出手机展示对比照:2013年未修复时坍塌的垛墙,如今新补的灰砖已与旧墙浑然一体。他轻抚砖面凹痕,“咱们留个完整的长城给娃娃们看,成不?”听罢游客便红着脸退回步道。
歇脚时,张杰掏出手机翻看“朋友圈日记”:惊蛰日的砖缝草芽、春分时的敌楼剪影……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他轻抚砖面凹痕:“长城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愿意去守护。”
吴冰:十八般武艺做好文化传播
春日的第一缕晨光,轻柔地洒落在九眼楼长城古老的青砖之上,为这历经岁月沧桑的建筑勾勒出一层金边。此时,延庆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延广融媒公司职工吴冰和摄像团队早已抵达山下,他们动作娴熟,迅速支起三脚架,精细调试着直播设备,镜头里蜿蜒的长城在桃杏花海中若隐若现。“今天,我们来到了位于四海镇的九眼楼长城,将通过金石传拓这一古老技艺,与千年古城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随着他清亮的嗓音在直播间响起,《洞见长城》直播已吸引上千网友在线围观。这是吴冰今年春天策划的“春探长城”系列直播的第3站。
这个春天,这位身兼数职的“网红村书记”过得格外充实。清晨他化身“长城主播”,午后又匆匆赶往永宁镇西关村拍摄“跟着村书记来打卡”系列短视频。“我手中的这个物件,大家应该不陌生吧?这是永宁西关戏楼灯笼,是高跷表演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现在,我们就来听听永宁西关戏楼灯笼非遗传承人时金亮老师,讲讲它背后的故事。”在拍摄现场,从灯笼的制作工艺,到它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再到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吴冰都一一深入挖掘,力求通过短视频,将这一非遗文化完整地呈现给大众。
在延庆区融媒体中心的剪辑室里,满满几大硬盘的数据资料见证着这个春天的忙碌。如今,《洞见长城》专题节目历经近两年的时间,采访记录过十数位长城人。这档金牌栏目刚获得第三十四届北京新闻奖融媒体专题类二等奖。而吴冰,也伴随着节目的成长脚步,几乎走遍了延庆大大小小的长城段落。
夜幕降临时,吴冰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电脑屏幕上跳动着《AI在捧逗间》相声剧本,这个将AI人工智能融入传统相声的创新作品于2024年8月获得“艺韵北京”群众曲艺大赛一等奖。“这位就是全世界首个AI人工智能相声机器人……”他边打字,边反复揣摩着台词。不久后,这部作品将踏上“全国群星奖”的舞台。
春深时节,海陀山下的杏花雨里,这位总是步履匆匆的文化使者又有了新计划:拍摄“文化妫川”系列作品以穿越古今的方式讲述妫川故事、创新拍摄形式传播延庆方言……春日的延庆大地上,这位不知疲倦的文化传承者,正用创新之笔续写着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