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出于国际局势变化等原因,我国成功试射了一枚东风-31AG洲际导弹,并以雷霆万钧之势跨越1.2万公里,精准命中太平洋深处“既定目标”。
火箭军部队曾在去年发射“东风-31AG”洲际导弹
这场被五角大楼标注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洲际导弹试射,本该让某些美国政客清醒。
但时隔仅半年后,美国副总统万斯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却惊现这样一段话:“华盛顿特区内有一类内部人士,他们既有与中国动武的想法,同时又想让中国为美国生产和供应大量关键物资,这简直是精神分裂!”
这句话彻底撕开了美国精英阶层的认知裂缝——他们既沉醉于"航母外交"的旧梦,又摆脱不了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就像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一面炮轰虎门,一面要求清政府继续供应茶叶丝绸。这种既要战争红利又要贸易红利的荒诞思维,在21世纪居然还能找到生存土壤。
更值得玩味的是万斯口中的"华盛顿内部人士"。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追踪,过去几年的美国国会涉华提案中,67%同时包含军事施压与经贸合作条款。这种"左手持剑右手握钱"的矛盾姿态,恰似当年罗马元老院既想征服迦太基,又离不开北非的粮食供应。
核威慑的"双保险"逻辑:从东风到巨浪的战略深意
面对某些美国政客还在幻想"对华有限战争"时,中国早已构筑起令人生畏的核威慑体系。去年火箭军的东风-31AG试射,展示的是"接令即发"的陆基核反击能力。这种部署在移动发射车上的战略利器,能在接到指令后15分钟内完成发射准备,其1.2万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北美全境。
中国海军094型战略核潜艇
但真正让战略学家夜不能寐的,是深藏大洋的"二次核反击"力量。094型战略核潜艇搭载的巨浪-2导弹,配合正在测试的巨浪-3,构成了中国版"核三位一体"的海基核威慑支柱。
这种"深海幽灵"的可怕之处在于:即使遭遇核突袭导致陆基力量在第一波打击中全部损毁,它仍能在水下潜伏数月,随时给予对方毁灭性回击。
国产“巨浪-2”潜射洲际导弹
相比二十年前只能覆盖西太平洋的巨浪-1,巨浪-3的1.2万公里射程配合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使单艘094型核潜艇就能对6个超大城市实施核打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推演显示,中国战略核潜艇部队的战备巡航时长,已从2015年的年均42天提升至2024年的87天。
从"相互确保摧毁"到"动态战略平衡"
美国智库的所谓“精英”总爱用“冷战”思维揣度中国核战略,却忽视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一,中国核武库规模虽不及美俄,但技术迭代速度惊人,丝毫不输于美俄。2022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显示,中国高超音速导弹技术领先美国3-5年;其二,中国独创的"有限核威慑"理论,正在改写"相互确保摧毁"的旧规则。
这种创新在南海某次演习中可见端倪:火箭军某旅同时展开6种型号导弹的跨军种联合作战演练,实现从战术导弹到战略导弹的无缝衔接。这种"核常兼备、全域覆盖"的能力,使中国既能用常规力量应对局部冲突,又能用战略武器遏制全面战争。
更精妙的是"动态模糊"策略。当美国卫星紧盯固定发射井时,中国将半数以上核力量部署在铁路机动平台和公路发射车上。
这种"看得见却抓不住"的威慑,恰似《孙子兵法》所言"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战略清醒背后的文明智慧
某些西方观察家总把中国核政策曲解为"扩张野心",却选择性忽视两个历史细节:1964年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政府立即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1984年,中国成为首个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而这种战略克制,源自五千年文明沉淀的"止戈为武"智慧。
看看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后的作为,再对比中国核试验场的蜕变:罗布泊基地如今建起世界最大的陆上风电场,青海核武器研究院旧址变身新能源材料实验室。这种将"铸剑为犁"写入基因的文明,怎会轻易扣动核扳机?
但克制不等于怯懦。2016年南海仲裁案期间,三大舰队百艘舰艇云集三亚,火箭军多支导弹旅进入战备值班。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姿态,正是中国战略智慧的精髓——不惹事,更不怕事。
破局之道:在威慑与对话间寻找平衡点
当万斯们还在纠结"战与和"的伪命题时,中国早已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窠臼。2024年珠海航展上,歼-20与C919比翼齐飞;海南文昌发射场,长征火箭与民营商业卫星共赴苍穹。这种"刚柔并济"的发展哲学,才是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真正密钥。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又充满创新。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单打双停"策略,既捍卫主权又避免战争升级。今天面对台海风浪,解放军组织环岛演训却始终保持专业克制。这种"战备警巡常态化,军事斗争精准化"的方略,正是新时代的"打谈结合"。
对于华盛顿的"战争狂想症",最好的药方或许藏在基辛格《论中国》的扉页:"中国领导人始终在围棋思维与国际象棋规则间寻找平衡。"当美国政客还在用"零和博弈"的直线思维看世界时,中国早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棋盘上落子如飞。
大国博弈从来不是电子游戏里的"一键必杀",而是综合实力的持久较量。从戈壁深处的导弹车到深海游弋的核潜艇,从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到东莞工厂的智能制造产线,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点位,正连成中国维护和平的立体防线。
某些人或许永远读不懂这份战略定力背后的文明密码,但数据不会说谎:过去十年,中国军费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1.3%-1.4%,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同期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超过30%。这两个数字的对比,恰似《周易》中的"阴阳之道"——刚柔相济,方成宇宙。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求战,但绝不惧战;我们爱和平,但更懂得怎样守护和平。当太平洋彼岸的某些人还在会议室里幻想"对华战争游戏"时,东海晨曦中,渔民正收起渔网,巨浪-3导弹的尾焰映红了整片天空——这是属于新时代中国的答案,坚定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