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老战友聚会,大家最常提起的就是老李一家。
老李是正团级退休,妻子是技术副团自主择业,女儿军校毕业后嫁了个军官,女婿现在也是部队骨干。全家四口,清一色的军装照往朋友圈一晒,那叫一个威风!
更让人眼红的是,他们家的收入——老李的退休金、妻子的自主择业补贴、女儿女婿的工资,加起来每月稳稳超过5万。在旁人眼里,这一家子简直是“人生赢家”,要地位有地位,要待遇有待遇,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可只有真正了解他们的人才知道,这风光的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老李和妻子是军校同学,毕业后一起分配到了边疆部队。
1995年,两人好不容易熬到结婚,可婚假还没休完,一纸调令下来,老李被紧急派往高原驻训。
“那时候哪有什么蜜月?结婚第7天,我就收拾行李归队了。”老李回忆道,“我媳妇站在月台上送我,火车开出去老远,她还站在原地没动……”
妻子当时在机关工作,白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回到宿舍,空荡荡的房间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有一次,她发高烧到39度,硬是咬着牙自己爬起来去医院挂号。护士问她:“家属呢?”她笑了笑说:“在高原呢,回不来。”
军婚就是这样,别人结婚是朝夕相伴,他们结婚,却是“手机里的丈夫”“照片里的妻子”。
1998年,妻子怀孕了。
当时老李正在边境执行任务,通信受限,有时候一个月才能通一次电话。
预产期前两周,妻子羊水早破,被紧急送进医院。那天夜里,她疼得浑身发抖,却硬是没掉一滴眼泪。同病房的产妇都有丈夫陪着,只有她,攥着病床栏杆,一个人熬过了整整12个小时的阵痛。
孩子出生后,护士把女儿抱到她跟前,说:“看看,多像爸爸!”
妻子终于没忍住,眼泪唰地下来了——孩子像爸爸,可爸爸却连孩子第一面都见不到。
等老李完成任务赶回家时,女儿已经满月了。他抱着那个软软的小生命,手都在抖,嘴里翻来覆去只有一句话:“对不起,爸爸回来晚了……”
或许是从小听着父母的故事长大,女儿对军队有着特殊的感情。高考那年,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军校。
老李的妻子起初坚决反对:“我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一遍!”
可女儿却说:“妈,我不是小孩子了。你们能扛下来的,我也能。”
军校四年,女儿没喊过一句累。毕业后,她主动申请去了基层部队,并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女婿——一个同样扎根边关的年轻军官。
婚礼上,亲家公握着老李的手感慨:“你们这一家子,真是把一生都献给部队了。”
老李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这条路从来都不容易,但总得有人走下去。
如今,老李退休了,妻子也选择了自主择业,女儿女婿在部队发展得不错。外人看来,他们家要钱有钱,要荣誉有荣誉,简直是“完美人生”。
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 女儿结婚三年,和女婿团聚的时间加起来不到半年;
· 老李退休后,才第一次陪妻子过了完整的春节;
· 全家四口至今没有一张真正的“全家福”,因为总有人值班、出差、驻训……
有一次,老李的妻子在整理旧照片时,忽然发现——她和丈夫的结婚照、女儿的满月照、女婿的授衔照,竟然全是“单人照”。
她苦笑着对老李说:“咱们这一家子,连张合影都凑不齐。”
很多人羡慕军人的待遇,羡慕他们稳定的收入、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
可很少有人问一句:这风光背后,他们付出了什么?
是妻子独自扛起的整个家,
是孩子童年里缺失的父爱母爱,
是无数次团圆饭桌上的空座位,
是电话里那句“我这边信号不好,先挂了”……
老李常说:“我们这一家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彼此。”
可每当国歌声响起,看着女儿女婿穿着军装挺拔的身影,他又会觉得——这一切,值了。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默默奉献的军人家庭。你们的故事,不该被遗忘。)
如果你是军属,或者身边有军人家庭,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他们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坚守,值得被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