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汽车客运站可是热闹非凡的地方,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与梦想。南来北往的旅客在这里汇聚,操着不同方言,拖着大包小包,候车厅里弥漫着泡面香,那是独属于客运站的烟火气。可如今,冷冷清清,好多客运站都在这场“关停潮”里消失不见。
就说2023年10月,福州汽车南站关闭;2024年,从湖北仙桃到广东湛江、东莞,再到海南海口、湖北武汉,好多客运站都停运、关停 ,曾经的繁华不再,只剩空荡荡的大厅和生锈的站牌。这客运站的衰落,其实早有预兆。你看,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3年,全国公路营业性客运量暴跌,缩水近70%。旅客少了,客运站自然就难以为继,2022年底,全国二级以上客运站大多入不敷出,只有20%靠“以商养站”勉强维持。
为啥客运站会走到这一步?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高铁。现在高铁四通八达,截至2024年底,全国高铁里程从2012年的0.9万公里飙升到4.8万公里,5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都能覆盖。高铁速度快,350公里每小时,座位宽敞舒适。再看看大巴,平均时速60公里,座椅间距小,坐起来别提多难受。就像成都到宜宾,高铁开通后,大巴即便降价也拉不到多少乘客,因为高铁只要1.5小时,大巴却要3.5小时,谁愿意花更多时间在路上呢?
私家车、网约车、顺风车的普及,也让客运站雪上加霜。现在我国汽车保有量3.53亿,私家车就有3.09亿,平均每5人就有一辆车。节假日高速免费,网约车能上门接送,顺风车价格还实惠,比大巴灵活又舒服。反观客运站,选址偏远,服务还跟不上,行李不好放,空间狭小气味难闻,票价再便宜也没人愿意坐。
不过,客运站也没坐以待毙。2023年,多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客运站转型发展。各地也都行动起来,南昌昌南客运站改成婚宴酒店,杭州九堡客运中心站一半候车厅变成篮球培训场,上海长途客运南站把候车室改成羽毛球场,停车场增设充电桩,南京中央门长途汽车站变成企业包车停车场和国际美博城,郑州客运站候车厅改成物流仓库,白天运快递,晚上停大巴,成功扭亏为盈。
客运车也在转型,从传统客运转向定制客运。杭州长运推出“医疗专线”,方便周边县市旅客就医;北京开通“通勤定制快巴”,实现环京1小时通勤;江西长运和滴滴合作,开通城际定制线路,效果还不错。
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汽车客运还是刚需。四川凉山州普雄镇,黄色面包车是村民出行的唯一选择。有些地方因为客运亏损关停农村班线,导致群众出行困难,辽宁、内蒙古、山西就有网民反映当地客运停运影响看病、务工,当地政府也在积极恢复线路运营。
虽说现在客运站面临诸多困境,外界和很多业内人士都不看好,但这行业也并非毫无希望。只要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商务、旅游、就医等细分需求,定制大众需要的产品,还是能在这激烈的竞争里找到出路。毕竟,长途客运承载着的那些回忆和出行需求,不会轻易消失,它只是需要换个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