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与公共交通虽有关联,却是客运行业内并列之项,前者一般指城乡之间或城市之间的旅客运输,后者则只限定于城区之内。据史料记载,吉林市的公路客运始于民国时期,在九一八事变前,经民国吉林省公署核准开业的客车行先后达60家,从业汽车89辆。其中由闫叔康于1927年12月在德胜门里开设的叔康长途汽车行,拥有7辆汽车,经营吉林—榆树、吉林—桦甸、吉林—磐石、吉林—蛟河等4条线路。

经过曲折蹒跚的发展历程,在吉林市解放后,公路客运逐步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公营、私营客运单位蓬勃发展。据《吉林市交通志》记载: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在临江门设立了吉林市汽车站(《昌邑区志》记载:1950年成立吉林客运总站)……当时有工作人员5名,私营货车10余辆,没有客车以货车代客(《昌邑区志》记载:1952年,开始有自备客车)。

1948年4月11日上午8时起,这个汽车站正式办理吉林至岔路河的客货营运业务。6月1日又开通了吉林到双阳的客货运输。当年还开办了吉林至桦甸、吉林至丰满等营运路线(《昌邑区志》记载:营运客运线路3条,里程200公里。)。不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因素,使得吉林市临江门的客运站主要任务是组织私营汽车出战勤,并兼办客货运输业务。故而当时每天发三、四个班次,输送旅客近百名

随着战事逐渐结束,经济发展成为国事的重心。由于临江门客运总站地处主城区西侧,与位于东关的火车站之间隔着偌大的主城区,无法实现公路铁路联运。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而方便旅客出行,经政府研究决定,于1955年,在中康路8号新建吉林市公路客运总站站舍。最初的站舍的情形,未见历史照片,听闻最初只是一座不大的二层小楼。查阅航拍资料,发现在建设街与中康路交汇口东侧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停车场(今紫气东来大酒店)。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贸活动的不断活跃,公路客运量迅速增大。1983年,吉林市公路客运总站进行了扩建。据《昌邑区志》记载:扩建后的站舍面积由500 平方米扩展到2687平方米。候车室由容纳400人到千余人……营运线路33条,营运里程3208 公里。除通往德惠、双阳、榆树、永吉、舒兰、桦甸、磐石、蛟河8个县及吉林地区42个乡镇外,还有经由九台县到长春的直达客车。

在当时,吉林地区还出现了日益增多个体公路客运专业户。为解决其出吉林市区的停车需要,交通部门还在岔路乡广场附近新建了两处停车场。进入新世纪后,吉林市客运总站已然担负着省内9个市州,以及省外近20条省际班车,共800余班次的发车任务,旅客高峰时,日发送量2.5万人次——在当时,客运站一带终日人潮汹涌,小吃饮料的叫卖声、吸引乘客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原有候车站舍和停车场更日趋近乎饱和。

2010年10月,经市政府决定,将客运总站整体搬迁至新建的雾凇客运站,客运总站旧址改建为“中京城”地产项目。然而这一客运总站迁址决策并未从旅客出行特点出发,一厢情愿地规划设计非但没有参考1955年客运总站迁址的成功经验,反倒重新拉大了客运站与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无法实现旅客的“零距离”换乘。因而新客运站投入使用后,无论是客运经营者还是旅客,皆有怨言。最终客运总站随着吉林火车站西广场改造完成回迁到火车站站前,耗资不凡的雾凇客运站则转为他用。

我在中康路客运总站乘坐公路客运汽车的次数极少,回想起来似乎不应超过10次。对那里的印象也夹杂许多成见,总认为那里不仅环境吵杂,车辆乱停乱靠,而且在九十年代时,治安情况也不容乐观,至今仍能记得许多流传甚广的遇盗、遭骗,甚至被劫的不堪传闻——似乎置身其间,温良者也变得暴戾,闲逸者能立刻警惕。想来那就是所谓旧时“江湖”味道的余韵使然吧。

而如今,行走在中康路上,虽仍见长途客车往来、停靠,但喧嚣中,当年的江湖余韵已很难找得到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