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刘韦评(左四)的努力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项目落地张掖,如今已形成“话务客服+邮件回复+电子商务”三位一体就业模式,累计帮助500多位残疾人就业创业。
四月的祁连山麓,苍青戈壁与蜿蜒黑河在春风中相拥,沙枣花裹着碎雪般的白絮掠过马群,荒原正被草色一寸寸唤醒。
在甘肃省张掖市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培训就业基地,电话铃声、鼠标键盘敲击声,在一声声专业的服务用语中此起彼伏,“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刘韦评嘴角含笑,划着轮椅穿过这一路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开启一天的工作。轮椅碾过地面的细密辙痕如同他二十余年奋斗历程的注脚——上千名残疾人的命运,在他的助力下从困顿之海驶向自立彼岸。
1972年出生于甘肃张掖,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项目张掖基地创始人。2025年3月,入选中宣部命名的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
1972年,刘韦评出生在张掖一个普通家庭。20世纪90年代,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下海经商,创立了张掖市金顶针制衣厂。彼时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他敏锐捕捉到成衣市场的需求,凭借精湛的裁缝手艺和诚信经营的理念,将这家最初仅有几台缝纫机的小作坊发展为当地服装行业小有名气的企业。
剧变发生在199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抢劫案彻底改写了刘韦评的命运——歹徒的袭击导致他胸椎脊髓神经严重受损,被确诊为高位截瘫。在病床醒来后的某个夜晚,当意识到下半身彻底脱离了自己的控制,消沉与绝望成了刘韦评的精神枷锁。
“拒绝吃药、拒绝治疗,甚至拒绝儿子的拥抱。”直到现在,刘韦评谈起那段至暗时刻,声线还是会不自觉颤抖。最终,是妻子的一句“有你这个家才算完整”,让他选择直面现实。在家人的鼓励下,他学会了在轮椅上生活自理,并开始重新经营制衣厂,甚至“在病床上签订单,在轮椅上谈业务”。但真正的转折,源于他逐渐接纳“残缺的自己”,“用了七八年时间,我才真正与轮椅和解。”
受伤后的几年里,刘韦评去过北京、上海等医疗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积攒了很多康复经验。2005年之后,他的身体状况趋于稳定,通过网络,他结识了不少伤友,相互分享求医和康复的经历,彼此鼓励走出阴霾。一些经济条件差的伤友,刘韦评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随着人数越来越多,他萌生了将大家汇聚在一起,“以残助残”的念头。
2015年初,刘韦评注册创办了“张掖市韦评残疾人社会工作事务所”,帮助脊髓损伤者掌握轮椅使用技巧和二便管理,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不定期进行社会募捐,帮助经济困难的伤友,几年间有600余名伤友在刘韦评的帮助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
“我有爱人照顾着,还有自己的事业,随着接触到的伤友越来越多,也在圈子里有了点小名气。”见过太多急转直下的人生,刘韦评说,他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
在创办残疾人社会工作事务所之前,刘韦评就自学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很多人下意识认为受伤后积极寻求治疗和康复是第一位的。”但在刘韦评看来,心理疏导同样重要。“有的伤友不能接受残疾的事实,整个人的精神萎靡不振;有的伤友大小便不能自理,一整天不敢进食饮水;也有不少伤友因为变故导致情感破裂、家庭破碎……”刘韦评说,让伤友们真正接纳自己、重拾尊严后,他们才有学习康复技能、走出家门的动力。
为此,刘韦评创办了“茶艺心理咨询室”,通过个别谈心、入户访谈、励志分享、专题讲座、网络微课等形式,多年来为上千名残疾人提供了免费心理咨询。
针对重度残疾人和贫困户,刘韦评创新“炕头心理咨询”,他驱车数千公里走访300余户家庭,曹学增就是其中之一。经过多次心理疏导和康复指导后,这位卧床3年的西北汉子不仅考取C5驾照开起了网约车,更成为志愿助残骨干。
通过一次次心理辅导和康复训练,刘韦评用赤诚和执着帮助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阴霾。他常用自身经历给残疾人带去希望,“我能做到的事,你们一定也可以。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我想让他们少走弯路,早点走出来。”谈起做这件事的初衷,刘韦评说,“能坐着就不要躺着,能站着就不要坐着。”
“走出来后下一步呢?”刘韦评百般思索下,觉得要想让伤友们有尊严地活着,就得让他们创业就业、融入社会。2015年,他成立了甘肃省轮椅军团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带着二十多位“轮椅兄弟”开启创业之路。实地考察、洽谈项目、组织培训、开拓市场,在刘韦评的带领下,大家度过一道道难关。2017年5月,在张掖市残联和甘肃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推荐下,刘韦评参加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组织的残疾人互联网就业师资培训班。
从北京回到张掖后,刘韦评也为当地的残疾人带回利好——在他的争取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项目落地张掖,为后来建成辐射西北五省的残疾人就业枢纽、孵化出“话务客服+邮件回复+电子商务”三位一体就业模式注入关键动能。
2018年,当脑瘫患者祁超第一次来到“集善乐业”网络就业项目张掖基地上机测试的时候,一个字都打不出来。“很多残疾人,在父母的照料下四处求医、康复,往往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培养。”刘韦评说,当祁超看到基地里和他一样的残疾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服务社会,当即决定“不走了”,“我要挣钱,给妹妹买过年穿的新衣服。”刘韦评找了一些教学龄前孩子的教材,从拼音教起,6个月后,祁超终于入职圆通速递在线客服岗位。
2020年疫情初期,祁超恰巧是春节值班岗,在武汉抗疫关键时刻,他和伙伴们累计提供近32万次高质量电话服务,为救援物资的运输畅通贡献一份力量。祁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残疾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特别多,在特殊时期,白衣天使上前线,我坐在这里也能够出一份力,觉得很自豪。”如今祁超不仅实现了当初的愿望,还承担起更多责任——带着6个徒弟学习业务操作技能。
除祁超外,让刘韦评倍感欣慰的还有刘万强。2019年的一天,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的刘万强在网上认识了刘韦评。刘韦评夫妇驱车到刘万强家里探访那天,他们聊了近3个小时。刘万强说,那是他出事以来第一次和别人说这么多话。
在刘韦评的邀请下,刘万强来到基地,努力克服手指关节无力的阻碍,反复练习打字,及时反馈客户,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虚心向同事请教再到独当一面,工作起来游刃有余。入职的第一个双十一,刘万强拿到了6700元工资。“我曾经是父亲的一块心病,现在也可以成为他的骄傲了。”刘万强说。2020年,他在基地附近买了一套新房子,搬家那天,他在卧室床头摆放了一束鲜花,还有个印着“认真生活”的杯子。
在基地,像祁超、刘万强一样改变人生的残疾人不在少数,“他们面临着数倍于常人的困难和压力。有的身体残疾程度重,有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有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弱。”除了帮助他们吃饭、穿衣,刘韦评还教他们预防压疮、管理二便。“很多刚加入的残疾人,在长期自我封闭的情况下,流畅开口说话也需要很大勇气。”刘韦评说,一句简单的“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要从他们嘴里清晰流利地说出来,需要不少的时间和耐心。从最初的20多名轮椅兄弟,发展到80多人的就业基地,刘韦评仅用了一年多时间。2018年8月,就业基地搬进了“新家”——依托张掖市甘州区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新建起320平方米的残疾人网络培训就业基地。
如今的基地,除圆通速递外还与申通、京东、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与张掖市特教学校合力创办专业技能实训班,不仅是肢体残疾人,还有部分听力和智力残疾人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刘韦评的协调下,就业基地还开设了“甘肃省电大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点”,圆了20多位残疾人的“大学梦”。
“这些年来,基地累计帮助500多位残疾人就业创业。”刘韦评说,有的残疾人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岗位,有的学到了一技之长,有的实现自主创业。如今他仍未停止心理咨询的业务,不时到残疾人家里去,引导陷入困境的他们找到心灵和人生的“双重出路”。
除了“以残助残”,刘韦评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在疫情期间捐赠4000元特殊党费,向积石山、定日地震灾区捐款,为突遇重大疾病的家庭捐款,承担落榜学子复读费用,帮助特困家庭改造无障碍设施……多年来累计捐赠数万元善款
“全省自强模范”“全省最美家庭”“CCTV年度慈善人物”“甘肃好人”……一路走来,刘韦评获得过众多荣誉,最让他欣喜的是2025年3月,入选中宣部命名的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20多年的“轮椅人生”被认可,他和妻子“激动得彻夜未眠”。
春风卷着黑河的水汽扑进窗棂,刘韦评的轮椅在地面划出细密的轨迹,如同他正在构想的蓝图。“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有‘塞北江南’之称,裕固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聚居,接下来,我打算在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相关的融合项目上发力。”20多年前他坐着轮椅“走”出病房时,大约不会想到,命运的伏笔早已写在河西走廊的风沙里。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