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和不良预后。本文将围绕冠心病的三级预防,详细介绍常用药物及防治策略,为临床医生和关注健康的人群提供实用参考。
一级预防:降低发病风险
一级预防主要针对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病的人群,目的是预防冠心病的首次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众多,可分为不可改变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和可改变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在一级预防中,控制可改变因素至关重要。
一、控制危险因素
血压管理:积极治疗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一般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合并糖尿病、肾病等高危患者血压需控制在更严格的水平,如130/80 mmHg以下。
血脂调节:对于血脂异常的人群,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首选药物。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不同人群的LDL-C控制目标不同。高危人群LDL-C应控制在2.6 mmol/L以下,极高危人群需控制在1.8 mmol/L以下或降低幅度>50%。
血糖控制: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糖尿病患者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控制血糖,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等。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
二、生活方式干预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适量饮酒,避免过量酗酒。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方式,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保持健康体重,身体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 kg/m²。
二级预防:预防疾病复发
二级预防针对已经发生过冠心病事件(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的患者,目的是预防冠心病复发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一、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石药物,若无禁忌证,应长期服用。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强化抗血小板效果,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不仅能调脂,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冠心病患者应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将LDL-C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β受体阻滞剂:对于心肌梗死后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需根据患者心率、血压等情况调整剂量。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于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等的冠心病患者,二者可改善心血管重构,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缬沙坦等。
二、其他措施
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情绪稳定等。
三级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三级预防针对病情严重或已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的冠心病患者,旨在通过综合治疗和康复护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如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减轻心脏负荷,使用强心药物(如地高辛)增强心肌收缩力;心律失常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美西律)纠正心律失常。
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心理康复等。运动康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从低强度运动逐渐过渡到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心脏功能和身体耐力。心理康复也不容忽视,冠心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心理疏导和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
生活管理:患者需严格遵循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原则,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定期到医院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冠心病的三级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康复护理等多种手段。不同阶段的预防措施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防治策略,最大程度降低冠心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