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哪怕你出来反驳或者辩解一下,回应一下舆论也好。这至少证明,敢于面对,而非像那鸵鸟。
缄默不言、充耳不闻,不回应、不辩解,这是为哪般?不屑于辩解?不敢面对?心存侥幸?
就连人民日报都发声了,仍岿然不动,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强大,让人不得不佩服。
三河市门头招牌禁用红、蓝、黑事件,网络上沸沸扬扬,质疑声不断,人民网发文《三河强换商户招牌,需给公众一个交代》,发现问题就应该积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有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直面错误的勇气,或者将错就错下去。
面对舆论的洪流,选择缄默不言,连一丝悔悟的姿态都吝于展现。这,才是无可挽回的沉沦。
是缺乏直面错误的魄力,还是人人推诿,无人愿为此事担责?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某些角落仍肆意蔓延,不收敛、不悔改、不纠偏。这种行为,是对商业规则的践踏,对商铺利益的漠视,更是对权力的滥用。
南方都市报发文《不处理乱拍板的人,折腾店铺招牌的歪风就永不会停》,文中犀利的指出,门头招牌可以一夜之间改风格,也可以一夜之间改回来,已经涉嫌权力滥用,不能轻描淡写的蒙混过关。
目前,三河市商户们主要分为三类,一、主动自己拆换颜色;二、由相关部门人员拆;三、观望中。
很多商户接到电话口头通知,更改门头颜色,什么原因不知道,费用谁承担不知道,商户们只知道被通知改颜色,其他一概不清楚,没有明确的书面文件。
有的商户半个月前接到通知改颜色,后来早上来到店里的时候,门头就被拆了。
三河市商户制作一个“符合要求”的招牌并不容易,做招牌前,先做好效果图、实景图,进行审批,流程繁琐而且严格。有个商户用的橙色的底色,因为稍微偏红了,就没有审核通过。
招牌不合格,会面临着招牌被拆,有专门的人给你拆,不需要你自己动手,有个商户的招牌尺寸稍微大了一点,就不行。
有些商户按照要求改成了绿色,随着舆论发酵,又改成了红色,折腾来折腾去,都是钱啊。
做个符合要的招牌费用并不低,普通商户招牌差不多得2000元,半个月的房租。制作好的招牌又面临着改色。
据极目新闻报道,面对汹涌的舆情,廊坊纪检委已经开始着手调查,相信事情会给广大群众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