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浩瀚海洋,每一段航程都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交汇与碰撞。3月28日,成都市第三十八中学校高一(8)班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历史展示课,主题为《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本节课由青年教师毛莉雅老师执教,她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探寻新航路开辟如何将分散的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以故事启程,激发探索欲望

课堂伊始,毛老师以《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航海故事为引,抛出问题:航海冒险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变革?学生们迅速联想到上节课学习的“新航路开辟”,由此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新航路开辟的深远影响。毛老师巧妙地将高考题融入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渗透了考向思维。



多维视角,剖析历史脉络

毛老师将课堂分为三大板块:人口迁徙、物种交换与商品流动。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史料,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的深刻巨变。

人口迁徙:一幅16至20世纪人口迁移图,揭示了欧洲与非洲人口向美洲的流动。毛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黑奴贸易为何兴起?它对美洲和非洲分别造成了什么影响?”学生们在讨论中深刻认识到殖民扩张的双面性。

物种交换:从马铃薯、玉米的传播到天花的肆虐,毛老师通过“哥伦布大交换”的概念,让学生们理解物种交流如何改变世界粮食结构与原住民命运。

商品流动:三角贸易的讲解中,毛老师以动态地图展示白银、黑奴和货物的流动轨迹,让学生们分组分析贸易对欧洲、非洲和美洲的不同影响。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





合作探究,培养历史思维

毛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小组任务:如果你是16世纪的商人,会如何规划贸易路线?学生们结合地图与史料,展开头脑风暴,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分析能力。课堂尾声,毛老师以板书梳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教师评课:共研共进,以评促教

课后,历史教研组与青年教师们围绕本节课展开深入评课交流。同学科教师代表李老师认为,毛老师的课堂设计逻辑清晰,史料运用丰富,尤其是通过《鲁滨逊漂流记》导入,贴近学生兴趣。并建议在分配整堂课时,可将讲述重点内容知识的时间适当加长。资深教师王老师则评价道:“本节课紧扣课标,注重核心素养培养,毛老师对课堂把握和知识内容了解非常到位。”最后资深教师文老师总结评价道:“毛老师的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结合得当。未来可尝试跨学科融合,比如结合地理知识分析航海路线,或联系政治经济学探讨资本原始积累的影响。”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亮过去,也启示未来。通过这节课,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学会了以全球视野看待文明交流的意义,深刻体会到开放与包容对世界发展的重要性。毛老师的课堂生动诠释了“以史为鉴,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而不同学科教师评课的思维碰撞,更为教学优化注入了新活力。在教研共进的路上,期待更多这样的精彩课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