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丝绸之路无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而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佛教开始随之传入中国,敦煌处在河西走廊的西端,慢慢地就变成了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聚的枢纽。
多元文化在这里互相碰撞、融合,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而这些宝贵的财富也留在了敦煌壁画之中,让后世的我们能够一窥究竟。
我国古代音乐的黄金时代必然少不了唐代。
上到高贵的宫廷燕乐,下到通俗的民间俗乐,音乐已经成为唐朝人民的生活方式,而非贵族特有的权利。
唐代宫廷音乐主要是“燕乐”为代表,风格较为富丽堂皇,融合了中原、西域与民间,算是集大成者。
敦煌壁画里就出现过唐代宫廷乐队的重要图像,其中描绘了十二人组成的乐队,分坐于莲花座上。
手中乐器也是形式多样,不仅有琵琶、竖箜篌、笙,还有腰鼓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尊五弦琵琶上绘有联珠纹,明显带有西域乐器特征,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唐代 “胡乐入华” 的历史。
壁画中还有一幅图名为《都督夫人礼佛图》,虽然描绘的是礼佛的场面,却有一支小型乐队。
乐伎头戴高冠,身着窄袖锦袍,妆容十分精致,乐器装饰有复杂的宝相花等纹样,从这也可以看出,音乐也存在等级之分。
宫廷音乐的使用场景十分多元,除佛教经变画外,历史故事画中也常见宫廷音乐元素。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就描绘了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凯旋的场景。
晚唐时期的地方官署也会用到宫廷音乐,宫廷音乐并不只是在宫廷中使用,更是逐渐向老百姓的生活中渗透了。
在敦煌壁画中还出现了一些常见的法器,这些法器不仅用于伴奏,更具有宗教象征意义。
人们会在佛涅槃时击鼓吹贝表达哀悼之情,部分壁画中的乐伎呈现天人的形象,这种将音乐视为供养的观念成为佛教艺术中独特的音乐叙事。
民间音乐场景则多集中于《弥勒经变》等画面,人们会在婚礼中吹筚篥、弹琵琶,设乐以娱客。
而在农田劳作的间隙,农民会放下农具,手持胡琴、横笛即兴演奏,旁边有人击掌作节拍。
这种将音乐融入日常生活的描绘,打破了宗教壁画的庄严感,更加彰显了音乐来自于生活的理念。
敦煌壁画堪称一座艺术宝藏,其中音乐部分不单单是艺术形式的瑰宝,更是探究中国古代音乐极为关键的实物资料。
这些图像和史书里的描绘记载放在一起,就可以相互印证,让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时候音乐的样子,在研究古代音乐的时候有了更直观、更可靠的依据。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敦煌音乐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无论是西域的箜篌还是波斯的唢呐,都能够和中原的琴瑟同台演奏,多元文化在这一刻共生共荣。
这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形态,怎能不令人赞叹。
千年的风沙不断侵蚀着敦煌壁画,其中的音乐图像遭遇了颜料褪色、墙体剥落等状况。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现代数字技术正在为壁画的保护与研究贡献力量,能让这些壁画焕发新的生机。
现代的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壁画中乐伎飞扬的衣袂、乐器精美的纹饰,听见千年前的丝竹之声穿越时空,诉说着一个文明的传奇。
参考文献
《敦煌壁画艺术》
《佛教音乐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