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缺的不是土地,最缺的是财富,当城市地价翻倍、楼市狂飙时,农民守着宅基地和集体土地,却只能“望地兴叹”。

如今,在美国关税大棒挥向全世界的时候,中央一纸新政打破僵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全面铺开,宅基地可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

这场土地“松绑”运动,究竟是农民养老生活的希望,还是又一次“政策红利”的空中楼阁?



过去,农村土地长期被困在“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农民”的夹缝中,既不能自由流转,也难以抵押融资,农民手握“资产”,却无法变现,此次《规划》明确,允许宅基地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直接入市交易,并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这意味着,农民首次获得将土地转化为资本的“通行证”,例如,闲置宅基地可开发为乡村民宿、加工车间,或入股村集体产业项目,直接参与分红。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后,土地出让收益将由村集体和农民共享,而非被地方“独吞”,据估算,仅盘活宅基地一项,未来十年或为农民增收超万亿元。

但政策关键在于,收益能否真正落到农民口袋?



土地入市的核心矛盾,在于“谁主导、谁受益”,此前,部分试点地区曾出现村集体截留收益、农民实际到账比例低的问题。

此次《规划》强调“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要求向农民倾斜。

长期以来,城乡土地“同地不同权”导致农村资源单向输血城市,新政提出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至少10%用地指标投向农业农村,并要求公共服务、社保体系城乡并轨。

这就相当于农村土地不再是被城市“虹吸”的对象,而是通过市场化配置,吸引资本、技术、人才回流。

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县域转移,既能降低城市用地成本,又能为农民创造就近就业岗位,但风险在于,若缺乏产业配套,土地入市可能沦为开发商囤地的工具,农民反而失去生计依托。

若改革到位,农民可能获得三重收益:

一是土地入市的直接分红;

二是产业落地后的就业机会;

三是宅基地盘活带来的租金或股权收入,

然而,若监管缺位,资本下乡“圈地”、村官权力寻租等问题可能蚕食农民利益,政策能否守住“农民主体地位”,将决定这场改革的成败。



在全球开始打响新一轮贸易战的时候,农村或许又会像前几次经济危机一样,充当起经济缓冲垫的作用,就像老农民用厚实的棉袄抵御寒冬,农村曾多次用特有的方式,默默化解着席卷而来的经济风暴。

此次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势必会承担起更加艰巨的任务,但若想真正让农民“靠地生财”,必须警惕资本与权力的合谋,让制度设计回归“农民主体性”,当宅基地不再只是“祖宅”,当集体土地不再只是“纸上财富”,这场改革才算真正触达农村的根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