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生活中,体育运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时光,但运动损伤的风险也如影随形。为增强学生应对运动损伤的能力,提升校园运动安全水平和学生自救和互救能力,海港医院外联部应迎秋里实验学校邀请,于4月1日下午联合骨运动医学科的郭庆钢医生,为学校急救社团的学员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急救知识培训。

郭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启了运动损伤理论知识的讲解。他深入剖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从运动前热身不充分,到运动姿势不正确,再到运动量超出身体负荷等多个方面,帮助同学们从源头上认识如何规避运动风险。郭医生还介绍预防运动损伤的具体要求,着重强调日常热身、拉伸的重要性,以及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必要性。





在讲解常见运动损伤分类时,郭医生列举了不少鲜活的案例。他提到跨栏名将刘翔,因长期高强度训练与比赛,不幸遭遇跟腱损伤,严重影响了运动生涯。此外,还举了世界顶尖篮球运动员凯文·杜兰特,同样饱受跟腱损伤的困扰。这些例子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跟腱损伤不仅会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造成重大打击,对日常生活也会带来极大影响。除了跟腱损伤,郭医生还详细介绍扭伤、拉伤,以及更为严重的骨折等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损伤,深入浅出地讲解运动中的常见处理方法。

为帮助同学们牢牢记住各类损伤的处理步骤,郭医生借助 PPT 开展趣味排序小游戏。PPT 上,扭伤、拉伤、骨折等不同损伤的处理步骤被拆分成一张张卡片展示出来。郭医生给出一种运动损伤类型,要求同学们迅速将 PPT 上的步骤卡片按照正确顺序排列。游戏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讨论,现场氛围热烈。郭医生穿梭在同学们中间,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帮助大家梳理思路。





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后,郭医生拿出准备好的下肢骨模型。他一边指着模型,一边介绍:“这是股骨,它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在运动中一旦受伤,后果较为严重。股骨上端球形为股骨头,与骨盆的髋臼构成髋关节......” 同学们围拢过来,好奇地触摸模型,对下肢骨骼有了直观认识。

紧接着,实操环节正式拉开帷幕。郭医生邀请一位同学充当模特,模拟前臂骨折的场景。他从医院带来患儿用过、已成型的高分子石膏,这类石膏相比传统石膏,具有重量轻、强度高、透气性好的优势。在包扎过程中,郭医生同步开展绷带包扎教学。他拿起绷带,一边在模特同学的前臂上操作,一边讲解:“同学们,在固定石膏时,绷带包扎十分关键。现在我演示的是环形包扎法,从肢体一端开始,螺旋式向上缠绕,每一圈覆盖上一圈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样能保证绷带的稳固性。” 在处理关节部位时,郭医生又说道:“关节处要用八字包扎法。像这里,先从关节一侧开始,交叉缠绕,形状如同‘8’字,既能为关节提供稳定支撑,又不会阻碍血液循环。”

完成绷带包扎固定石膏后,郭医生又开始示范夹板固定。他拿出夹板,向同学们介绍夹板的材质与适用情况,随后将夹板放置在模特同学肢体的合适位置,用绷带进行固定。“夹板固定时,一定要注意松紧度,太松起不到固定作用,太紧则会影响血液循环。” 郭医生一边示范,一边提醒同学们。

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观摩每一个步骤,不少同学还拿出纸笔记录要点。在郭医生示范结束后,同学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相互交流心得,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培训结束后,同学们怀着不舍与敬意,纷纷围到郭医生身边,与他一起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的,不仅是大家的笑容,更是知识传递的珍贵瞬间。此次培训,不仅让急救社团的同学们系统掌握运动损伤预防与急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在校园内营造了重视运动安全的良好氛围。相信在未来,同学们将带着这份知识,更安全、更自信地参与体育运动,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让急救知识在校园内外绽放光芒 。

通讯员:曹芳

来源:秦皇岛市海港医院

责任编辑:刘莲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