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北京出发,驱车沿通燕高速一路向东行驶50多公里,便到达河北廊坊三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园。漫步在园区内,只见装修一新的综合楼、研发楼、孵化楼等各类主题楼宇鳞次栉比,数栋高标准孵化厂房坐落其间。
今年年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三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项目在三河市正式签约,项目选址就在三河经开区科创园内。经过3个月的紧张装修和设备调试,近日,首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科研团队正式入驻该基地,成为科创园内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
在该基地一号孵化楼的一处研讨空间,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专家陈凯正在组织一场沙龙活动。来自高校、企业、园区的人才代表,在氤氲的咖啡香气中,共同探讨如何开展技术攻关。大家在思想碰撞中集智献策,携手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化的重要桥梁,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能级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它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其任务就是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小批量试生产,并研制新产品、新工艺。
在位于该基地一号孵化楼的磁场传感器实验室,几名科研人员正在利用专业设备测试采集仓的白平衡。一旁的接收机实验室里,科技工作者正在对一款水下电磁探测仪进行装配和调试作业。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款探测仪能够在水下数千米的位置完成电磁信号的探测,对于科研人员掌握水下地质、地貌情况及完成深海资源考察提供帮助。在此之前,这套设备已经通过了水下6000米的出海测试,将来有望逐步实现商业化。
从2024年9月开始洽谈合作,到今年1月正式签约,再到如今首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师生携项目正式入驻,华夏幸福产城(北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兴月见证了园区的成长。在她看来,园区实现了100天从洽谈到签约、100天从签约到落地,速度之快,出乎预料。
枝繁巢暖引凤来栖。近年来,三河市相继出台20余项惠企政策,从科创园建设到招商引资,从扶持入驻企业创业孵化到人才、资金保障,逐步构建起“奖补+扶持+引导”的“三合一”政策体系,为落户科创园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优质服务。
作为校地合作的核心载体,该基地聚焦地质资源、环境工程、新材料等领域,旨在通过科研攻关、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推动研发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据了解,该基地采取“政府+高校+企业”协同机制,通过搭建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我们还将为入园企业和项目对接投资方,提供法律、人才、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申请适配的政策。”陈兴月说,通过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导入产业链资源、建设专业化配套体系,加速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为成果落地寻找合适的场景,进一步开拓市场。下一步,园区还将逐步引入智能制造、应急管理与安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项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大锰表示,他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三河市的合作交流,为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校地合作共赢贡献力量。
三河市委书记付顺义表示,三河市将以优质的精准服务、优良的硬件设施、优越的发展环境,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推动校地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和研发场景在三河落地,助推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转化为“从1到N”的产业成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据了解,近年来,三河市加速构建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等四大集群,通过高校技术赋能、平台企业运营和区域协同联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发展路径,加速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数据显示,近三年该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提升2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