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延庆,妫水河畔波光潋滟,海陀山上绿波阵阵,长城蜿蜒诉说着岁月沧桑,乡村田园洋溢着春耕喜悦......多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延庆借“绿水青山”之笔,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绿色画卷。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绿色发展的漫漫征途上,延庆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其成功实践与宝贵经验,正吸引着无数人探寻其中的发展密码。

曾有民谚形容延庆南荒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20多年前,南荒滩土地沙化,全年大风天超40天,森林覆盖率不足7%,生态恶劣,严重阻碍经济发展。而一场声势浩大的造林活动让荒滩变绿洲,更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财富。



南荒滩是延庆生态文明建设动人的缩影,作为北京西北生态屏障的延庆,始终坚持生态立区,将一张蓝图绘到底。202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为延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延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更加宽广。时至今日,“两山”理念提出20年后,延庆已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延庆区PM2.5年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连续五年稳定达标,优良天数为308天,创历史最多,是北京市唯一突破300天的区,冰雪经济与生态旅游蓬勃兴起,成为生态建设典范。



从炸山背土的“南荒滩精神”到GEP核算的制度创新,延庆用实践诠释着对“两山”理念的认知跃迁——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发展观的系统性重构。

绿染妫川

从风沙源到生态城的认知嬗变


治沙先治穷,但穷根在沙里。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林木覆盖率仅1.3%。延庆康庄、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等五大风沙危害区,总面积达247.5万亩,自然灾害频发。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加大对康庄地区的风沙治理。6年时间,32种、300万株苗木扎下根来,京北绿色长城初现雏形。



资料图

这背后,是延庆人的努力。原延庆县绿化办主任杨进福,曾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南荒滩绿化工程中,每个树坑的尺寸是1米见方,他们用50公斤装的编织袋背土上山,每个树坑需要33袋土才能填实,每亩地种74棵树,这也就意味着要背2442袋土上山,总重量达122.1吨。



资料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很快,时间来到2005年,“两山”理念的提出为延庆生态发展工作指明方向,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在延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

多年来,延庆始终坚持“生态立区”,誓将一张蓝图干到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先后实施“冷凉战略”“三动战略”,延庆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一向贯之,步履不停。



2012年,北京市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延庆历时4年时间,在蔡家河流域等四个区域,植树365万株,形成近8万亩的森林景观;

2018年,延庆以服务保障冬奥会、世园会景观效果为重点,在此后四年中,高标准实施了绿化建设,累计完成造林面积9.09万亩,涉及全区15个乡镇;

2017年到2022年,延庆重点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平原生态林管护和山区林木抚育,累计完成98万亩,新增彩色树种造林2万亩;

2023年,与河北张家口、北京门头沟联合签署《永定河流域官厅水库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协同推进官厅水库库滨带生态修复工程;

2024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沙丘鹤现身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延庆也集齐了北京全部七种鹤类,并发现了北京地区最大规模的野生木贼麻黄和紫椴种群......



认知的深化在数据中显影。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延庆森林面积达12.3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656.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已增长到62.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45.82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

GEP行动

为绿水青山标注时代价值


一棵树能释放多少氧气?一湾水的生态涵养价值几何?一片山林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方面贡献多大?这些看似难以量化的生态“财富”,如今在延庆正被通过GEP精准核算、科学评估。



GEP的全称是生态产品总值,它是衡量生态系统对人类物质和服务贡献的指标,被称为“生态领域的GDP”。通俗来说,就是对“无价”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有价化”。

2016年,延庆在北京市范围内率先开展GEP试算,并率先将GEP核算至乡镇级。

在GEP核算结果应用中,延庆突出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引导,激励各乡镇加快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子,努力推动形成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建项目、项目促发展的良性循环。2018年,延庆成功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的重要创建标准之一就是GEP核算。



而由外至内、自上而下,多角度、多领域的综合施策正是延庆区为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稳定运行形成的完整框架体系。

2019年,延庆成立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2022年11月,延庆区又建立了“1+2+1”GEP核算制度体系,形成了以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核算GEP—R(调节服务价值),统计部门牵头核算物质供给价值、文化服务价值的责任分工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体系搭建之后,2023年1月,依托扎实完整的GEP核算数据,延庆出台了生态产品总值(GEP)奖励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GEP-R不降低为前提的GEP与生态保护补偿联动挂钩机制,案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的相关材料收录,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力抓手。



去年12月底,延庆更是完成了北京市首例GEP补偿奖励资金兑现,区里拿出超过2000万元,覆盖辖区内四海镇等15个乡镇,开启了生态价值量化的新篇章。

耕耘终见收获。在第二届“两山”实践研讨会上,延庆发布了《延庆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研究报告(白皮书)》,初步梳理总结了延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取得的成绩。

今年4月10日,在第三届国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讨会上,延庆还发布了《延庆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白皮书(2024年)》,为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贡献地方智慧。

发展观重构

以系统思维擘画生态现代化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所在的小海陀山海拔2198米,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山高林密。站在小海陀山巅俯瞰,冬奥赛道的银光与世园会的花海交相辉映。



山脚下的张山营镇,因北京2022年冬奥会而实现“蜕变”——曾经的玉米地变身冰雪产业园。每到冬季,这里便成为冰雪爱好者的乐园,冬奥带来的品牌效应也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 “冰天雪地”也变成了 “金山银山”。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延庆以长城、世园、冬奥三张“金名片”为重点,将历史文脉、绿色生态与发展动能深度融合。古老长城在林海中诉说文明传承,世园会“绿色遗产”转化为全域景观基底,冬奥会催生的冰雪经济让“冷资源”迸发“热效应”。



可以说,在延庆,“两山”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每一寸土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政府积极引导,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民众自觉践行,从垃圾分类到植树造林,每个人都为守护这片绿水青山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延庆四海镇,已全域推出“生态文明积分制”,发布“生态积分存折”,构建起涵盖村民、在地企业两类主体的四海镇生态文明积分管理体系。



与此同时,有着良好生态本底的延庆,竭尽全力保护绿水青山。延庆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严守“两线三区”生态保护红线,拒绝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项目。2024年,延庆PM2.5年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连续5年稳定达标。

从荒山披绿到生态“变现”,一直以来,延庆始终践行 “两山”理念,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激活“金山银山”。



诚然,二十载光阴,延庆的蜕变远不止于文中所涉。青山披绿碧水绕城,宜居宜业民生和美,这里见证着发展观的深刻嬗变,当GEP核算打破“唯GDP论”的说法,当生态补偿重塑利益分配机制,当绿色产业成为共同富裕的引擎,生态文明便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现实。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这处京北绿地正以更高维度的思考,给出它的生态答复——青山不负 绿意长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