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我市各中小学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以更好地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体育与教育部门协作,战略性布局,共同助推兰州市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近日,记者采访了兰州市教育界和体育界的专家与代表,倾听他们对于兰州市青少年体育事业创新与发展的见解和主张。
强健体魄筑基学生人生未来
——访兰州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沙江
作为兰州市教育局学校体育工作科室负责人,沙江对于推进中小学生体育工作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感受,“近年来,国家‘双减’政策落地与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的课程,更是锤炼意志、塑造人格、奠基终身发展的重要载体。”
沙江表示,为全力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我市认真实施《兰州市“探索建立中小学阳光体育长效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和《兰州市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完善学校、县区、市三级竞赛机制,强化工作管理、保障体育课时、创新活动内容、增强工作实效,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将体育作为文化育人、品德育人的重要阵地,通过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实现强健体魄,以体育人的目标。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创新推出《“5+2”快乐健体行动实施方案》,将“每天不少于两小时”从纸面要求转化为校园里跃动的身影,孩子们红润的脸庞背后凝聚着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让教育工作者对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沙江说,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让每个孩子动起来”的初心,坚持“快乐”和“健体”并重,在具体实施中,既注重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也强调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在落实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挑战,主城区学校场地狭小,大部分学校师资短缺,给落实体育活动时长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实现通过活动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需要家长和学生的科学认识和主动配合。为进一步推进工作,我们将不断推进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鼓励学校将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加强学校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优化体育师资队伍,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体育运动助力学生学业进步
——访兰州市东郊学校党总支书记朱文龙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朱文龙有着丰富的执教经验。在他看来,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教育的核心和宗旨是要回归其根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定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过去,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体育课常被其他课程占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现在,随着对体育重视程度的提升,教师们真正认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
朱文龙认为,体育的强化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态,也刷新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促进了从单一传授知识向全面培养人才的深刻转变。体育运动对学生而言,是缓解紧张压力、调节心理与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良方。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们尽情奔跑、跳跃,即使跌倒,也能在团队的陪伴下交流玩耍,释放天性。实施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不仅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还能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助力学生学业进步。同时,以体育活动为突破口,推动了教育生态的积极变革,激励教师们探索如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朱文龙说,学校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让他们在锻炼中茁壮成长,也推动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回归,让教育回归其本真。德、智、体、美、劳相互关联,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例如,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孩子们学会体面而有尊严地面对失败,遵循规则去赢得胜利,领悟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在比赛遇到失败时,即使哭泣,却也能够在一次次挫折中学会坚强与勇敢,变得更加乐观。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激发学生的体育天赋和爱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资源,积极组织各级联赛。同时,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如举办爸爸足球赛、妈妈篮球赛等,让家长参与到学校体育教育中来,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引导家庭重视体育,家校共育,才能构建相对平衡的教育生态。
体育精神点亮青少年成长火种
——访亚运会武术冠军常志昭
常志昭,亚运会武术冠军、高校体育教师、武术俱乐部教练。在这三重身份交织的人生中,他始终坚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冠军,而是点亮青少年成长的火种。
常志昭认为,通过体育活动,青少年不仅能学会坚持与拼搏,更能领悟到团队合作与公平竞争的重要性,从而在人生的赛场上,无论胜败,都能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谈及对兰州市推动体教融合方面的建议,常志昭表示,学校体育改革是必要的。其一,提议推进体育课程体系转变,可将常规大课间活动迭代升级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运动方式,比如结合敦煌文化创编敦煌特色拳种,通过体育课堂实现文化传承与体魄强健的双向赋能;其二,继续着力构建“一校一品”模式,通过培育各校优势体育项目,系统打造“基础普及+特长培养”的体育育人双通道;其三,建议联动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搭建体教融合共同体,培养体育特长生,利用优质资源拓展高水平训练通道。
常志昭认为,家长和社会以及各俱乐部的支持托举同样关键,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体育成长环境,让他们在运动中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如何让更多家长理解并大力支持体育教育?首当其冲是破除家长“体育锻炼耽误学业”的认知误区。他特别强调,科学系统的体育训练不仅不会挤占学习时间,反而能通过神经系统的协同发展,帮助孩子在课业学习中获得更优异的表现。
对于立志成为专业运动员或体育特长生的青少年,常志昭建议,应结合当前行业发展趋势,从科学规划、精准选择、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制定策略。“首先是时间管理的精细化,在作业与训练中一定要规划好时间,避免两头都耽误。第二就是职业规划的前瞻性,选择一个项目要看它的发展前景以及未来规划。第三要遵循兴趣导向原则选择体育项目,激活青少年对某项运动的热爱;第四是评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包括训练体系成熟度、职业通道连贯性及个人成长上升空间。”
而对于广大想通过体育强身健体、塑造人格的普通青少年,常志昭认为,首先,要选择真正契合自身兴趣的运动项目,每周保持几次规律性运动,每次持续时间也不要太少,方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其次,要注重运动方法的科学性,避免盲目训练带来的伤害。再者,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家校共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访学生家长熊浩志
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每个家庭最为关注的议题。
熊浩志的孩子目前就读于城关区的一所小学,学校在积极推行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
学校实施了“5+2”快乐健体行动和“零点体育”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们目睹了孩子在多方面的积极变化。熊浩志介绍说,首先是身体素质的显著提升,参与体育活动后,孩子变得更加强健,抵抗力增强,生病的次数减少了。每天的晨跑、跳绳等锻炼,让孩子的耐力和协调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熊浩志告诉记者,家长们也观察到体育活动对孩子的学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原本担心体育活动会占用学习时间,但“零点体育”实施后,孩子上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效率明显提升,作业完成的速度也加快了,成绩也有所提高。这让不少家长认识到,体育活动不仅没有影响学习,反而为孩子的学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性格塑造和社交能力方面,孩子们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鉴于这些积极的变化,家长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学校能够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增加更多体育项目,满足不同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体育活动。同时,建议老师在教学和活动安排中,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对体质较弱或运动能力较差的孩子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防止他们因跟不上进度而丧失信心。
熊浩志表示,作为家长还建议学校定期举办体育活动讲座,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方法,方便家长在家更好地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多组织亲子体育活动,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体育情况。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安若璇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