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北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沈阳、哈尔滨等城市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引发广泛关注。这股东北热不仅体现在旅游业的火爆,也带动了外界对东北发展现状的重新审视。
随着一线城市消费文化不断输入,连锁品牌纷纷入驻,外企与新兴科技企业逐渐布局,东北似乎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对于在外漂泊的东北孩子而言,东北是否真的是可归的故土,仍然是一个充满纠结与困惑的问题。
从就业角度来看,东北的就业环境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以哈尔滨为例,体制内工作和教育培训行业相对稳定,但体制外岗位尤其是私企,不仅数量有限,薪资待遇也不尽如人意。
几年前当地报社小记者月薪仅1500元,甚至难以覆盖开车的油钱,且难以获得编制名额。这种情况使得非体制内的年轻人在东北生存面临较大压力。相比之下,一线城市尽管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但拥有更丰富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传媒、互联网等新兴行业。
例如,传媒行业从业者想要进入优质平台,在北京等大城市的机会远多于东北;而医学专业毕业生则可能发现,回到哈尔滨进入三甲医院的难度低于在北京。
然而,如今东北的体制内岗位竞争也愈发激烈,考公不再是轻松的兜底选择,高学历、名校背景的竞争者不断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也是东北孩子在选择是否返乡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尽管东北部分城市引入了一线城市的消费品牌,生活品质有所提升,但整体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与一线城市仍存在差异。
在外打拼的东北孩子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和消费模式,担心回到东北后,无法延续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会有所下降。
例如,在一线城市习以为常的文化娱乐活动、消费体验,在东北可能难以找到同等品质的替代品。不过,也有人发现,东北城市近年来的发展超出预期,曾经以为的种种限制或许并不存在,个人的发展不再受到过多的束缚。
家庭因素在东北孩子的去留抉择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许多东北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回到家乡,从事稳定的工作,过上安逸的生活,比如成为公务员。
在父母眼中,孩子在外面打拼太过辛苦,家乡才是最温暖的港湾。然而,对于习惯了竞争与挑战、追求个人发展的年轻一代来说,这种安稳、“躺平”的生活并非他们的理想选择。
他们更渴望在大城市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对生活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追求。此外,人脉关系也是影响东北孩子返乡的一个因素。
在东北,办事往往需要依靠人脉,这与年轻人追求公平竞争、靠实力发展的观念存在冲突。许多在外地求学和工作的东北孩子,其人脉关系都建立在他乡,回到东北后,社交层面几乎断层,这也使得他们在返乡发展时面临重重困难。
从地域身份认同角度来看,东北孩子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呈现出复杂的状态。一方面,他们为自己的东北人身份感到自豪,对家乡的特色文化,如独特的建筑风格、浓厚的音乐氛围等有着深刻的记忆和认同。
当在外地被他人辨识出东北人身份时,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另一方面,长期在外生活,他们又感觉自己与传统意义上的东北人特质有所偏离。
例如,他们希望拥有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和豁达面对困难的态度,但在自身性格中却难以体现这些特质。在地域身份的定义上,他们也会对“不像东北人”这样的评价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这是一种对东北人的刻板定义。
尽管东北孩子大多没有将返乡作为主动选择,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他们也会考虑回到东北。
比如实现财富自由后,无需为工作奔波,出于对家人的牵挂和对家乡的眷恋,可能会选择回到东北生活;
当在大城市无法立足,面临失业困境时,回家成为成本较低的选择,因为可以节省房租和生活费用;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伴侣选择在东北城市生活,而自己对工作的稳定性和事业发展的要求不高时,也可能会跟随伴侣回到东北。
东北旅游热让更多人看到了东北的发展潜力和独特魅力,但东北孩子是否选择返乡,仍然受到就业、生活、家庭、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无论最终选择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东北,他们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试图平衡对家乡的情感与现实的考量。
希望未来东北能够持续发展,创造更多机遇,让东北孩子在返乡时不再面临如此艰难的抉择,真正实现“回得去”的美好愿景,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收获和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