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萨沃亚S.M.72型轰炸机,许多人不了解,这是一款意大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产的飞机。当时的中国空军曾经装备过该机型,因为数量太少,所以知道的人不多,本文来简述一下这款飞机。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意大利萨沃亚-马尔凯蒂公司为了参与意大利空军重型轰炸机的竞标,因此研制了S.M.72型轰炸机。但在竞标中萨沃亚公司败北,为了不至于让研制费用亏掉,该企业把轰炸机改成了运输机,主要用途为中短客运。

S.M.72飞机采用木头金属混合结构,高单张臂式机翼,固定起落架布局;机组4人,载人员20名,机长19.95米,翼展29.68米,高度5.5米;空重68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2800公斤。

动力为3台意大利阿尔法·罗密欧工厂制造的星型9汽缸活塞式发动机,单台功率550马力。该发动机的原型是英国布里斯托尔“飞马座”II型发动机,由阿尔法·罗密欧工厂购买许可证生产的。S.M.72型运输机最大时速295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

1934年,中国与意大利谈判合作筹办航空工厂,当时的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赠送给中国国民政府一架由客机型S.M.72改装的豪华专机,由空军上校斯卡洛尼驾驶来华,该机编号I-AMBO。



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东北地区,对华北也虎视眈眈,因此中国空军未雨绸缪,制定了对日作战计划,拟于开战后集中轰炸兵力突袭日本九州、四国的吴岗和佐世保两个军港。经过对这架编号为I-AMBO的S.M.72型飞机的评估,认为该机的航程可执行轰炸任务,于是向意方订购了20架轰炸型S.M.72飞机,后来因为经费问题,订单数量减少到6架。

意大利工厂生产的这批S.M.72型轰炸机,在机腹和脊背分别装备两组双管7.7毫米活动机枪,其最大载弹量为1500公斤。

1935年下半年,我国购买的6架萨沃亚S.M.72型轰炸机,由轮船运抵江西省南昌市,由空军第9大队接收,不久改番号为第10大队。为了日后实现轰炸日本的计划,开展全载重极限飞行、无线电定向和仪器飞行、海上长途飞行训练,并拟加强SM72型轰炸机的自卫火力,以提高防御能力。

就在该计划还在酝酿之中时,全面抗战爆发,因此无法继续实施。加上S.M.72型轰炸机飞行性能难以满足远程奔袭作战的需要,于是这个轰炸日本的计划只能搁置,10大队也改为执行运输任务。



1937年12月,日军飞机空袭南昌,2架S.M.72轰炸机在地面被炸毁。其余的飞机撤到西部地区,用于新疆与内地之间人员的输送。后来这些飞机因为缺乏零配件而退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