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广汽科技日举办了智能化安全峰会,基本共识是“智能驾驶不能牺牲安全”,至于如何做到不牺牲安全的自动驾驶,广汽的星灵安全和12款联合研发芯片是底层能力,重磅产品是广汽与滴滴自动驾驶联名款的L4量产车,主要目的是亮相和展示广汽的星灵安全技术。


看外观,这是埃安V系列车型。看内核,按照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的现场介绍,这款车装备了补盲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近中距摄像头、红外相机、声音等感知设备,GPU算力是2000 TOPS,48核CPU,实现了智驾域、座舱域、通信导航域的三域融合中央计算。‍‍‍‍


上面这些概念,普通人是理解不了,大致可以有这么个相对概念。目前华为、小鹏、理想、蔚来、比亚迪等量产L2级智驾系统,GPU算力在几百TOPS,这款L4埃安V的算力指标,上升了一个数量级。目前达到L2级智驾系统的传感器,要么是只有摄像头、相机等视觉传感器,要么增加激光雷达就已经是高配,这款L4把能量产上车的传感器都堆齐了,所以才叫安全冗余。

如果说这款L4还有提高空间,我认为有两个。

一是可以增加相控阵雷达。各位搞智能驾驶的工程师别笑,毕竟你们现在觉得很贵的传感器,比如毫米波、激光雷达,至多只能探测几百米,几公里范围内的东西你们探测不到,要保障安全,早晚都得用相控阵雷达。更何况包括广汽在内的车企已经在搞飞行汽车,没有相控阵雷达,靠现有车载雷达技术,怎么实现空中避障呢。如果百万级的高端车不用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技术的成本怎么降下来呢。

二是可以增加芯片原子钟+量子陀螺仪。这里不谈量子陀螺仪这类实验室技术,仅就时间同步的问题看,以L4级自动驾驶技术要求,是要实现特定场景下的无人驾驶。这么多雷达和摄像头要在一个数实融合的世界模型里,实时协同感知、决策和控制,各类硬件和软件的时延,对驾驶安全至关重要。虽然车载时间敏感网络技术听起来不明觉厉,但这只是车载局域网技术,就算只靠单车智能,只靠局域网内部安全冗余保障安全,不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至少得听从政府、交管、道交部门的限行、事故、修路、气象安全提醒吧。

这些外部安全指令,早晚会按照人类驾驶员可懂、机器驾驶员可懂的双重方式发出,这些数字指令,必然是时间、空间敏感的指令。车辆要理解这些指令,必然要和外部机器智能实现时空协同,不然说好的12点限行,是以车辆时钟的12点,还是以数字政务系统的时钟为准呢?人类可以模糊处理这些时间,机器怎么模糊处理呢?

同样道理,这些传感器是有物理磨损的,出厂检测精度,并不能保障在途实时测量精度满足智驾需求,部分传感器有自我校准机制,那只是系统单一维度的安全,没有外部监督,如何保障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完好性呢。换句话说,传统车辆每年验车是为了确保机械部件满足最基本的驾驶安全和环保要求,自动驾驶车辆应该按照什么频率检验事关安全的物理传感器精度,从而保障基本安全呢。

在这个安全峰会上,除了张博的产品技术堆叠,其他专家的发言翻来覆去都是一句话:智能驾驶要以安全为底线。这些发言让人想起前不久发生的小米SU7参数图片)车型智驾与人工驾驶秒级切换导致的安全事故,如何解决,不可能有最终结论。广汽在论坛上给出的办法,是采用航空级安全冗余。。。安全没有止境,智能驾驶也还在路上。广汽与滴滴开展合作,同样与华为也在开展合作,同样也在自研智能网联技术。大型车企才有能力探索不同道路,这是中国终将成为全球高等级自动驾驶领跑者的底气所在。

我是自动驾驶机技术的乐观者,期待上海车展看到更多L4车型的饱和配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