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年轻的朋友们,在你们的年少时光里,这首《唱脸谱》是否时常萦绕在耳边?相信那独特的旋律早已深深烙印在你们心间。随着大家对历史知识的不断积累,关公、典韦、曹操、张飞这些人物想必已耳熟能详,可那 “蓝脸的窦尔敦”,却仿佛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难以看清他的真面目。
在探寻窦尔敦究竟是何许人也之前,咱们得先搞明白,为啥歌里这几位的脸会是五颜六色的呢?
原来,京剧向来擅长通过脸谱的颜色来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红色,象征着忠义与英勇,像关羽、吴汉便是典型;黄色,代表着暴躁凶悍,猛将典韦便是如此;白色,意味着奸诈多疑,曹操、严嵩就是这类;黑色,则展现粗犷勇猛与铁面无私,张飞、包拯是其代表。而蓝色,它象征着桀骜不驯与刚直不阿,常常用来表现那些绿林好汉。由此不难推断,这位窦尔敦窦大哥,想必也是位响当当的绿林英雄。
关于他的故事,不妨先从戏曲说起……
壹·戏曲文学中的侠义传奇
窦尔敦的故事,最早在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彭公案》中崭露头角,随后被改编成戏曲作品。早在道光四年(1824 年)的《庆升平班戏目》里,就出现了《连环套》这一剧目。近二百年来,由窦尔敦事迹改编的《盗御马》《连环套》等京剧,一直传唱不衰,深受人们喜爱。戏曲与文学作品中的窦尔敦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窦尔敦乃是清初的绿林好汉,早年他师从一位流落民间的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来又拜净慈和尚为师,练就了一身精湛绝伦的武艺。窦尔敦为人嫉恶如仇,最爱打抱不平。有一次,他实在看不惯知县父子作恶多端,一怒之下便取了他们的性命,从此被迫浪迹江湖,四海为家。但他心怀百姓,专门杀富济贫,在河间府一带,人们都尊称他为 “铁罗汉”。每次成功刺杀贪官后,他总会留下 “杀人者窦开山” 这句豪气干云的话,让清廷既头疼又无奈。
《彭公案》里记载,窦尔敦曾率领手下兄弟,劫走了大名府运往京城的十万两官银,这可不得了,直接导致兵部尚书彭朋被革职问罪。为了捉拿窦尔敦,清廷派出了黄三太(又作黄三泰)前去镇压。黄、窦二人约定比武,一决高下。然而,黄三太在交手过程中,发现自己根本不是窦尔敦的对手,于是便违背了禁用暗器的约定,暗中使用金镖,冷不丁地刺伤了窦尔敦,从此两家便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遭此暗算后,窦尔敦逃到了张家口外的连环套,在那里安营扎寨,继续着劫富济贫的义举。后来,他得知清朝太尉梁九公带着御马到围场行猎,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窦尔敦单人独马,趁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了御马厩,成功盗走了御马。不仅如此,他还故意留下了黄三太的名字,就是为了报当年被暗算的一箭之仇。
梁九公发现御马被盗,大发雷霆,立刻问罪于黄三太之子黄天霸。黄天霸为了洗刷亡父的冤屈,乔装成镖客,前往连环套,试图劝说窦尔敦交出御马。窦尔敦何等精明,很快就发觉了黄天霸的真实身份,于是约定次日比武,黄天霸这才得以脱身下山。
当夜,黄天霸的好友朱光祖担心他比武会有闪失,辱没一世英名,便偷偷潜入连环套。朱光祖身手敏捷,顺利盗走了窦尔敦平日里惯用的兵器 —— 护手钩,还特意留下黄天霸的钢刀作为警告。窦尔敦得知此事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惊觉对方武艺高强,同时也感念对方不杀之恩。权衡之下,他最终交出御马,随着黄天霸前往官府自首。
在公案小说中,窦尔敦大多被描绘成 “剧盗” 形象,但他劫富济贫、反抗强权的行为,却让百姓看到了他的正义之心,这也使得他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了百姓心中的传奇英雄。
贰·历史记载中的复杂形象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窦尔敦,形象却更为复杂。从 “献县剧盗” 这一说法开始,诸多文献记载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清稗类钞》《蝶阶外史》皆沿袭前人说法,《阙名笔记》更是直言 “窦二敦,献县无赖子也,以健斗横行于市。椎埋恶少,奉以为魁,窦欣然自得”,将窦尔敦完全塑造成了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恶霸 “头目”。《清稗类钞》甚至将他归入《盗贼》一类,还绘声绘色地记载了他奸污良家妇女之事。
据说,窦尔敦常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半夜,像鬼魅一般闯入人家。无论是老妇还是少女,都难以逃脱他的魔掌。要是遇到貌美的女子,他便会一把将其裹在被褥中,翻墙而出。侮辱之后,又会在黎明时分送回原家。那些被奸污的妇女,因恐惧他的淫威,皆不敢声张。一旦声张,窦尔敦定会再次掳走,绝不送回。为了免遭侮辱,良家妇女见到窦尔敦,便赶紧尊称 “窦师傅”,还得厚送金珠首饰。凭借着这种恐怖手段,窦尔敦在阜城、肃宁、交河、吴桥等地横行无忌,官府对此也无可奈何,始终难以将他逮捕归案。
在这些自命为卫道士的封建文人笔下,窦尔敦这样不慕圣恩、不服声教的 “野人”,自然是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但他们极力渲染窦尔敦奸淫掳掠、为害一方的行径,虽塑造出了窦氏的凶恶形象,却也从侧面暴露了清朝统治者的无能。毕竟,在他们的统治下,竟让这样一个 “恶霸” 肆意妄为,官府却拿他毫无办法。这种书写,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完美迎合他们的 “主子”。
于是,一些历史文献开始出现窦尔敦武艺高强的说法,试图为朝廷剿捕不力寻找托辞。《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夕,失妇家事先在屋内埋伏好人,就等着窦尔敦送妇人回来,然后突然出击。可没想到,窦尔敦竟一手挥刀与众人格斗,另一手还能将妇人稳稳绑在床上,其动作之快,犹如风旋电掣,眨眼间便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见此情形,众人不禁猜测,他莫非是唐代剑客的支流?
《清稗类钞》对窦尔敦的武艺高强有更详细的记载:窦尔敦擅长舞枪,他能让人在对面放镖,哪怕十镖齐发,他也能用枪锋精准抵上镖锋,使镖全部反射回去,十次之中没有一次失误。他舞起双刀来,更是技压群雄。曾经,他劫了一巨室,官府追捕得十分急迫,好不容易侦知他的下落,便急忙前往缉拿。只见窦尔敦手持双刀,身形如电,闪舞而前。捕卒们甚至都还没看清他的身影,就只感觉仿佛有一尺白练,旋转着飞速前行。远远望去,那白练般的身影还隐隐在目,可转眼间,窦尔敦已远扬数十里外。捕卒们这才发现,他们所骑的二十五匹马,马尾巴尖都被齐刷刷截去了尺许,至此,众人才恍然大悟,不禁感叹窦尔敦武艺之精湛,实在不是他们所能匹敌。
而据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献县志》记载,窦尔敦惯于一人打家劫舍。有一次,数百名捕卒将他围困于献县城西的廉颇庙。只见窦尔敦袒露双臂,手持利刃,仰天大吼,那气势犹如猛虎出山,竟吓得一众捕卒无一人敢上前擒拿,纷纷作鸟兽散。
若仅仅如此,窦尔敦不过是众多精通武艺的盗贼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之人不计其数。但他之所以能被后人牢牢记住,还在于他在盗窃之余,始终不忘 “义” 字。与其说窦尔敦是剧盗,不如称之为义贼更为恰当。所谓义贼,其行为大多不合法,但往往为人正直,处事怀有正义之心。纪晓岚就曾略带讥讽地说,窦尔敦抢劫并非将对方财物扫荡殆尽,而是会给对方留下足以维持生计的财物,并非一味地赶尽杀绝。
在《蝶阶外史》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体现窦尔敦 “义” 举的事。有一次,窦尔敦到山东行劫,劫了一位前往广东赴任的官员。然而,这位官员行囊羞涩,窦尔敦一问才知,他为官清廉,靠借贷才凑够赴任的盘缠。窦尔敦听闻后,不仅分文未取,反而将自己劫来的部分财物相赠,还护送这位官员走了数十里路。这位官员深受感动,问他姓名,窦尔敦只回答:“我是河间窦二敦。”
此外,窦尔敦还有其他义举。他曾听闻一座寺庙的僧人仗着武艺高强,经常劫掠过往行客,还囚禁妇女。窦尔敦得知后,怒不可遏,决定为民除害。一天夜里,他潜入寺庙,与寺僧展开激战。当时他兵器被夺,又恰逢酒醉正酣,面对力大持刀的窦尔敦,寺僧终究难以抵挡,最终被斩杀。窦尔敦释放了寺中被囚的妇人,又命她们打包寺僧所夺财物,悉数交与行客,随后纵火烧寺。之后,窦尔敦与一行客连骑而去,至岔路口时,行客感念窦尔敦救命之恩,欲分金相赠,窦尔敦却表示:“不必如此,我若图你的财物,何至如此呀!” 两人遂辞别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野史笔记中,窦尔敦还是一位反清复明的侠士。据《阙名笔记》,窦尔敦的师父本姓石,曾为史可法部将。史可法殉国后,石氏转投张煌言,继续抗清。张煌言殉国后,石氏携带子女游历四方,物色英雄好汉,发现窦尔敦后,便将一身本领倾囊相传。
还有说法认为窦尔敦是颜元、李塨(gōng)弟子。民国学人钱公来《辽海小记》称,毛文龙被杀后,部下哗变,有一支进入山海关内,其中便有窦尔敦。明末北方遗老中,孙奇逢、颜元、李塨三人义不事清,誓死守节。他们开坛讲学,传授文武之道,窦尔敦即李塨门人,颜元之再传弟子。他任性侠义、武艺高强,颇好结交绿林豪杰,以杀尽天下赃官为志业。著名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先生在回顾其家世时讲到,九世祖齐林玉和王余佑、李塨、颜元为友,而王余佑又是窦尔敦的好友,从这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似乎也能为窦尔敦与这些明末遗老的渊源增添一些佐证。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真实的窦尔敦或许已难以完整还原。但无论是戏曲文学中那个劫富济贫、反抗强权的绿林好汉,还是历史记载中形象复杂的他,都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探讨空间。他的故事,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被演绎、被传颂,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一抹独特而又绚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