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危到出圈!阆中这位老人用沥粉贴金“复活”千年门神


4月7日上午,在阆中古城笔向街庞门书院,一扇斑驳的朱漆大门前,今年66岁的张桅正手持羊毫笔,在门楣上细细勾勒着秦琼、尉迟恭的盔甲纹路。金色沥粉在阳光下闪烁,与青砖墙交相辉映,仿佛穿越了2300多年的时光。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用20年时间,修复、绘制门神2000多对,让阆中门神画从濒临失传的困境中走出,在新时代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芒。


与门神画结下不解之缘

笔者了解到,张桅原来在阆中印刷厂、阆中绸厂从事设计工作,在朋友眼中是有艺术功底的人。2000年,随着古城古玩热兴起,很多朋友找他修补古董门窗。在修补过程中,他对门神画这样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拜师学艺,查阅相关资料后,他了解到阆中门神画在川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带动作用。


据张桅介绍,阆中古城的“门神”,既有张飞、秦琼、尉迟恭等“武门神”,也有仙童、财神等“文门神”,还有“祈福门神”。阆中“门神”很“复古”,阆中古城现在还保留下来的清代“门神”,大多数都是手持斧钺的“神荼郁垒”形象;阆中“门神”还很“出彩”,在用色方面继承了敦煌壁画的明快和浓重。阆中“门神”讲究顶天立地,门有多大,“门神”就画多大。阆中“门神”又很“精巧”,制作一套“门神“,需要经过勾勒、粉本、填色贴金、沥粉等数十道工序。


当时,张桅正修缮本源堂一对“门神”,发现门楣上褪色的门神画线条依然刚劲有力。“这些画承载着阆中的历史记忆,不能让它们消失。”他决定从事门神画修复工作。

2000多对门神画重放光彩


“画‘武门神’讲究两肩两脚,四平八稳。”张桅说道。为了使门神画经久不褪色,画师通常采用矿物颜料来作画,并调以适量的胶水加以固定。其中“沥粉贴金”这种方法,就是阆中门神画的独特技艺。首先,需以胶矾水调和白垩土勾勒轮廓,再填入矿物颜料,最后贴上金箔。为还原古法,张桅经常走访川北老艺人,查阅地方志。“传统颜料都是天然矿物,朱砂、石青、赭石,每一种都要研磨数十遍才能上色。”张桅说。


张桅告诉笔者,他干这行已经有20年了,2000多对门神画经过他手重放光彩。最初,他以修补门神画为主,后来开始创作,他追求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其业务也从单纯的古城“门神”修复,到院落“门神”的绘制。除了阆中,周边很多县(市、区)也邀请他去。

绘制一套“门神”,需要经过勾勒、粉本、填色贴金、沥粉等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门神画匠的匠心匠艺。在古街古巷中,这些门神画,都凝聚着张桅的心血,每一对“门神”从起稿到完成,需要5至7天,可谓一笔一画都是匠心独具。

古城将建门神画小型博物馆

2023年,阆中门神画入列省级非遗项目,让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焕发新生,也吸引了更多对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如果没人学,这门手艺就断了。”张桅自费租赁场地,办起了阆中门神画非遗传习基地,收了6名徒弟。有美术基础的杜鑫是张桅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第一次看到张老师修复门神画,金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我被震撼到了。”他回忆道,“学习沥粉工艺时,手抖得厉害,张老师握着我的手一笔一画地教。”如今,杜鑫已能独立完成整幅门神画的绘制。他设计的“卡通版张飞门神”一面世,就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化IP。


2025年,在阆中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工程中,相关部门启动了“门神复活计划”,邀请张桅对古城核心区内主要街道的“门神”进行绘制和修补。

阆中门神画入列省级非遗名录后,张桅变得异常忙碌。“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有人定制新居‘门神’,有人想学习绘制技艺。”他笑着说,“最让我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项古老的技艺,而且很多媒体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


“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在古城核心区有一座门神画的小型博物馆。”张桅指着中天楼说,“博物馆里不仅要展示历代门神画的工艺和变化,还要设置体验区,让游客亲手绘制门神画,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据了解,他的想法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正在落实场地。如今张桅正在筹备《阆中门神画谱系》的编纂工作,计划收录200余幅珍贵作品,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

“‘门神’艺术是一种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在当今社会,在家庭里,父母就是我们的‘门神’;当父母老了,我们就是他们的‘门神’。所以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不断传承下去!”张桅说道,虽然他年纪大了,但是还会继续画下去,不负非遗传承人这个称号。


夕阳西下,张桅收拾好画笔,门上的尉迟恭仿佛在暮色中更加稳健。张桅用坚守与创新,让门神画的故事继续在古城流传。正如他所说:“门神画不仅是贴在门上的画,更是刻在阆中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来源:南充日报

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