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戒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礼仪之一,是道教德高望重的大师们将道教的戒律传授给普通道士的一种宗教仪式。只有“受戒”的弟子才能成为道士。根据全真派的传统,只有十方丛林官观才有权举办“传戒仪式”,子孙庙无权举行。传戒日期没有限定,一般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进行,戒期五十三日、一百日不等。传戒圆满后,将受戒弟子分清名次,编入《登真》。获得戒名后,需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以为凭据。
戒律
早期道教戒律丰富,据《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记载,道门戒律有详,有略,详者,有太清道本无量法门百二十九条、老君及三元品戒百八十条、观身大戒三百条、太一六十戒等为例;略者,有道人三戒,录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智慧上品十戒、明真科二十四戒等为例。《云笈七签》中也集录了众多的道教戒律,其中戒条最多的达到了1200条。这些戒律中的“详者”可视为是对“略者”带有诠释性的实施细则说明。
三坛大戒
金元之际全真教出现,全真道创立之初,并无繁复戒条。传授戒法始于长春真人丘处机。他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仿佛教沙弥、比丘、菩萨三戒之制,定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大戒”,惟单传秘授,不得广行。当时玄门多不知全真有三坛大戒。至清顺治年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创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公开传戒。经过王常月律师所制定的“三坛大戒”一直沿用至今。据王常月律师《全真说戒威仪科》称: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
“初真戒”包含十三种、二百条,从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对道士进行约束。只有受了“初真戒”才能进“中极戒”,且“初真戒”不熟者也不可受“中极戒”。“中极戒”又称“太上老君中级三百大戒”,共三百条,其中二百余条与上述雷同。“中极戒”多出了涉及道德层面的戒律,受“中极戒”者可为证盟大师和监戒大师。“天仙大戒”则是从道教神学角度出发的戒律,共二十七法,每法分十类,共计二百七十法。不受“天仙大戒”者,是无权传戒的。
传戒人员
传戒是由方丈大律师和证盟大师、监戒大师、保举大师、演礼大师、纠仪大师、提科大师、登箓大师、纠察师、迎请大师、道值师共同完成。
戒坛
戒坛是举行传戒仪式、开坛演戒的地方,一般分三坛。第一坛位于大殿,宣示要目。第二坛为密坛,夜深人静时宣示,不令外人所知,过此坛后,戒子方成为正式道士,发予戒牒、戒衣、规、简、钵等。第三坛是最后宣示戒律之地。
仪式
传戒过程包括迎师、演礼、开坛启师、考偈、审戒、诵经、过斋堂、三请律师、说戒、传授衣钵、发放戒牒、晋表谢神、大回向科仪等。
迎师:指迎请方丈大律师和其他大师的礼仪。共分三步,一、全体至山门迎接方丈大律师,然后请方丈大律师进山门,挨个殿堂拈香礼拜,直到请入“迎请堂”内。二、戒子们列队到“迎请堂”,迎请“五师”(指演礼师、引礼师、纠仪师、纠察师、道值师)。三、迎请十师,同时还要举行迎请证盟、监戒二师礼。
演礼:指演礼大师为戒子讲演传戒时一些威仪。
开坛启师:指全体戒子同经师、律师和大师们到各殿堂参拜,回坛后举行升表仪式。
考偈:传戒大师出题考核戒子的仪式。成绩出来后,张榜公布,名为“证真榜”。
审戒:指戒子向大师们忏悔自出家以来所犯的过错,并表达今后志向的仪式。审戒十分严肃,不符合要求者无缘受戒。
诵经:传戒期间每天早上要按时上殿念诵《早坛功课经》,中午要念《三官经》,晚上要念《晚坛功课经》。
过斋堂:指将众戒子集中到斋堂用斋的仪式。
三请律师:是请“道”“经”“师”三宝的体现,为开坛演戒必做之事。其过程为戒子身着黄色戒衣,在身着红色经衣的经师们的带领下,口诵“开坛演教天尊”,到“迎请堂”列队排班请师。之后由监戒大师担任高功,二使者着使者衣,八大师跟随其后,从“迎请堂”请出香炉供在戒坛神位前。然后再次来到“迎请堂”请“皇经”一部;第三次再请律坛“法统”一卷。最后众戒子同经师、大师们送方丈大律师回“迎请堂”。
说戒:指众戒子听大师们传戒说法。方丈大律师上座,众大师左右而坐,为戒子讲解各种戒律。
传授衣钵:方丈大律师传给众戒子戒衣和钵的仪式。
发放戒牒:传戒完成后,方丈大律师和众大师发给戒子们“戒牒”,以为凭证。
晋表谢神:传戒完毕后,方丈大律师和众大师及众戒子感谢诸神的一种仪式。
大回向科仪:传戒最后的一个仪式,为戒子们向诸神忏悔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