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7年,两位衣着破旧,面带土色的年轻人走在乡间小道上。

他们一前一后,手中拿着柳条,嘴巴里哼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谈笑间,他们来到一间已经掉漆的寺院门口,看着墙上斑驳的痕迹,两人不由感叹时光之匆匆,随后一人走向前去,轻轻拍打寺院的大门。



“毛先生,你好。”

“萧先生,你好。”

开门的是一位小和尚,他的身后站着一位长老,长老迎接二位之后,就将他们引进寺院内。

还没等一行人走多远,老僧突然开口,笑着说下两个预言。

当时两个年轻人并未将预言放在心里,可谁知,这两个预言最终全部实现。

一个预言指明中国的引路人,一个预言成为毛主席心中的遗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空山佛寺

1917年前往宁乡、盖阳等地的两位年轻人,一位姓毛,一位姓萧。



毛,就是毛主席;萧,就是萧瑜。

他们两人是少年时期结识的好友,无话不谈,无言不说。

当年,萧瑜从他父亲所在的东山学堂毕业,而此时毛主席刚刚进入东山学堂学习。

两人的人生轨迹看似毫不交叉,但他们有一共同好友,名叫萧三,他是萧瑜的弟弟。

经过萧三牵线搭桥,毛主席与萧瑜成为亲密的好友,他们对于国家大事都很关心,而且常常能提出不错的观点和意见,两人常常聚在一起谈话。

所以当萧瑜毕业后,毛主席与他还常常有书信往来,私下也多次见面。

直到1917年,此时的毛主席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学业任务繁重,但令毛主席心情更加郁闷的,是当时乌云密布的中国时局。



“国穷,则民更穷;国弱,则民更弱。”

毛主席摇摇头,对于中国目前的形势感到心情郁结。

“不如外出走走吧,放松心情的同时,也能更加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就当是一次游历。”

站在旁边的好友萧瑜说道。

“这是个不错的主意!我早就想外出看看国家具体的情况,知我者,瑜也!”

毛主席开怀大笑,亲切地拍了拍萧瑜的肩膀。

两个年轻人说走就走,干净利落,他们穿着打补丁的素布衣服,背着一个简单的包裹,里面装着些许粗粮和一套换洗衣服。

他们走过宁乡,跨过盖阳,一路上记录了不少风俗习惯、人文地貌、风土人情……



随着游历过半,他们的脚步穿过层层丛林,越过潺潺小溪,来到一座寺院面前。

“虽然有提前写信告知过方丈,但还是先敲门更礼貌。”

毛主席踏上带有青苔的台阶,空气中还带着湿漉漉的味道。

寺院的大门很快被人打开,一个面容清秀的小和尚替他们开了门,身后还站着一位长老。

那名老僧的脸上带着笑容,眼睛在毛主席的身上不断流转,最后赞叹道:

“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交给一个凡人的手中,这个人是多么聪慧,多么英勇,才能让人放心呢?”
“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未来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这需要千千万万的人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美满的未来。”

毛主席回话,他的目光坚毅。

“你说得很不错,但是中国正缺一位引路人,我想你就是中国苦苦等待的那个伟人,毛先生。”

老僧抱着一丝神秘的笑容,对着青年时期的毛主席说。



“不仅整个中国在等待着你,而且未来宗教的走向也由你决定。”

老僧接着说。

“你怎么知道他是毛先生呢?”

萧瑜不解,虽然他们此次拜访已提前写有信件,但是这位长老并未提前见过他们,又怎么会知道信件上的两个人是谁呢?

“这个不难猜到,在那封信纸上,毛先生的字迹洒脱大方,不拘一格,想必本人也是十分潇洒的。”
“萧先生的字迹极其工整,一丝不苟,字迹的主人应该也是严肃谨慎的人。”

说完,老僧没有再说话,尽管毛主席和萧瑜万分赞叹他的识人眼光,老僧也只是用一种忧伤的眼神望着萧瑜。

过了很久,老僧才犹豫地开口说:

“萧先生,你愿意留在这间寺庙,与我为伴吗?”



老僧的话来得太过突然,让情绪兴奋的毛主席和萧瑜顿时吃了一惊,萧瑜不由自主地打量了一下寺庙。

只见石板铺就的地面上已经有了密密麻麻的破碎细纹,几根杂草从缝隙中延伸出来,迎着微风四处摆动。

萧瑜面露难色,用尽量温和的语气对长老说:

“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考虑过,不过我的心并不在这里。”

老僧听了这个回答后,长长地叹息一声,十分无奈地摇摇头,接着说:

“如果你决意如此,那么你未来也很难再回到故土,回到中国生活。”

萧瑜不解,他继续追问老僧,试图弄清楚他说这话的意图,只是无论接下来他再怎么追问,老僧都不肯再说一句话。



寺院的钟声敲响,浑厚有力的钟声穿透墙壁,散布到一片绿荫的森林之中。

“两位施主,接下来是我和弟子们诵经的时间了,各位请自便。”

老僧说完这句话,带着几个小和尚来到闪烁着烛光的礼堂中,身影被半掩的房门遮盖住。

“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好再多打扰长老,就先行告退吧。”

毛主席看了看礼堂,随后便走出大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老僧的声音传来,听起来虚无缥缈,就像是从另一个空间传来的。

两人步行很久,又听到一声飘渺的钟声,回头望去,只见寺庙隐隐藏在一片浓荫之中,只有钟声还显得那么清晰。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萧瑜看着远处的密印寺,轻轻说道。



“你说,刚刚长老的两个预言,是什么意思呢?”

毛主席看着远处,眼睛里透出一股奇异的光芒。

“我不清楚他的意思,但我只知道做好眼前的事,走好脚下的路,这就可以了,人生,不就是一直行走吗?”

萧瑜将目光从密印寺移开,往前走了一大截路,等毛主席反应过来时,才发现萧瑜已经离自己很远了。

渐行渐远

“以后很难回中国,这算什么预言呢?”

萧瑜摇摇头,将心中烦闷的思绪赶走。

自从和毛主席游历之后,两人的心态都有较大的调整。



那次游历是极其特殊的,因为毛主席和萧瑜不是作为学生出游,而是打扮成叫花子游历国土。

在这一段旅途上,他们看尽人间百态,看遍人情冷暖,对于中国的现状以及他们未来的目标,两人都各自有了更深的见解。

此时的萧瑜正奔走于路上,他的额头上带着密密的细汗。

他正要前往一个很重要的会议,是几个青年聚在一起讨论“无政府主义”与中国现状的适配性。

萧瑜是“温和的改良派”,认为当前中国的实力还不允许“快刀斩乱麻”,薄弱的基础难以支撑大起大落。

他认为,温和的改良更适合此时的中国,一步步来比一步登天更好。



因为这个观点,他和好友毛主席不止争吵过一次,两人的信念不同,所走的道路自然有了分歧。

所以这次“无政府主义”小会,萧瑜没有告知毛主席,他认为好友不能理解自己的理想,索性不告诉他更省事。

参加完小会后,萧瑜的内心躁动不安,他觉得自己已经找到适合中国的道路,也找到值得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等他一脸激动地回到住处,想要将自己的新发现讲给毛主席听时,才发现眼前的人貌似比他更加激动。

“你知道吗?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们要开一大了!”

毛主席一脸激动,滔滔不绝地说着。

萧瑜想要开口,但是听着毛主席的言论,竟一时间忘了自己要说什么。



“那请你和我详细说说吧,我洗耳恭听。”

萧瑜说道。

看着好友对此有兴趣,打开话匣子的毛主席立刻滔滔不绝起来,两人一直畅谈到半夜。

此后毛主席每一次开会,都会将会上的内容讲给萧瑜听,毛主席信得过萧瑜,但更想将他拉在自己身边,向着同一个目标奋斗。

可惜天不遂人愿,毛主席的愿望最终也没有实现,萧瑜选择了一条与他截然不同的道路。

萧瑜不久之后去了法国,回国之后来到国民党,之后一直在那里做事。

虽然毛主席和萧瑜之间还偶有书信往来,但是二人的交流渐渐变少。

此后萧瑜一生漂泊,他多次辗转国外,晚年时期再未回国,一直在外国居住。



1976年11月21日,乌拉圭有一个老人离世,那人就是萧瑜。

在他去世前,嘴里还喃喃着:

“乡音无改鬓毛衰,如今也没人听懂我的乡音,听得懂的人,在千里之外……”

毛主席和萧瑜之间,是具有深厚友谊的,在年轻时,他们志趣相投,一见如故,时人称之为“湘江三友”。

在察觉到好友与自己渐行渐远时,毛主席无奈地垂下眼眸,他的心中回想起之前他与萧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岁月。

如今只剩下点点回忆,怎能不令人惋惜呢?

可以说,萧瑜选择和毛主席截然不同的道路,心怀和毛主席相差甚大的理想,两人最终渐行渐远。这一件事,是毛主席心中永远的遗憾。



中国的引路人

和信仰“改良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萧瑜不同,毛主席始终认为,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未来,若是要交给一个凡人……”

这句话突然在毛主席的耳边响起,他的回忆又来到那年的寺院,那个老僧的面前。

毛主席苦笑一声,他看向阴云密布的天空,稀稀拉拉的小雨飘落地面,将本就污秽不堪的街道弄得更加肮脏。

“中国正缺一位引路人,而这个引路人并不是某个凡人,它就是革命。”

毛主席抱起胸口的资本论,向着前路赶去。

在此后的岁月里,毛主席陪伴着中国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闯过一道又一道坎坷,最终在华夏大地上,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



回首一路,实在有太多不易。无论是在红军长征途中,还是在抗日战场上,毛主席都为中国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

岁月将他的额头刻出一道道痕迹,不知何时毛主席的两鬓也染上雪花的颜色。

但是建国之后并不意味着一切妥当、万事顺利,还有许多事情,毛主席要为之操劳。

在那时,宗教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大家对于如何对待宗教发展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一部分人认为宗教完全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对于人的精神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应该严厉禁止宗教的流行。

而毛主席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宗教中也包含着积极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不能割舍的。



就像佛教中的“因果循环论”,这也是以另一种方式教导人们要积极行善,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在建国后的一次会议中,党中央对于宗教问题开过一次会议,在会上,双方的辩驳可谓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最后毛主席站出来,对于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

“宗教中也包含着积极的部分,这些应该成为建筑新中国的材料,对于那些好的思想,我们应该保护和利用起来。”

在这次会议结束后,毛主席还特意写信给寺院附近的有关政府工作人员,希望他们能够好好保护宗教文化,将其中积极的部分妥善利用起来,成为推动新中国发展的精神食粮。

有了毛主席的支持,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得以传承,这些宗教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教导世人应该和睦相处、与人为善。



同时这些宗教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是中华民族闪光点之一,是中国在世界文化论坛上独树一帜的底气。

1917年老僧说的两个预言,一个是中国未来的方向,一个是毛主席心中一生的遗憾。

如果没有毛主席,虽然中国最终也能通向光明的未来,但人们必定会在黑暗之中摸索更久。

毛主席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到如今,还有无数的中国人民怀念着这位鞠躬尽瘁的伟人。

而主席心中的遗憾,是对友人的一种惋惜。

萧瑜选择的“无政府主义”,使他既不能被国民党接纳,又不能与中国共产党同行。



他的大半生漂泊在欧洲和美洲之间,直到晚年也未能回到故土,这对萧瑜而言,是一种远离家乡的愁思。

而友人一生郁郁不得志和远离国土,对于毛主席而言,这是他一生的遗憾,老僧说的话,究竟是预言?还是一个巧合?

这些事情虽然无从追究,但这些神秘的力量也并非完全掌握着命运的发展,毛主席带领中国走出黑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新一代年轻人的命运,仍然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神秘”的上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