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庆祝傣历新年的到来。
4月13日,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演员在傣历新年节(2025年泼水节)庆祝大会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4月12日,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演员在傣历新年节(2025年泼水节)文艺晚会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4月13日,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们参与传统龙舟表演赛。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4月12日,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演员在傣历新年节(2025年泼水节)文艺晚会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4月13日,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们参与传统龙舟表演赛。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傣历新年:当澜沧江水漫过贝叶经
北纬21度的阳光正穿透凤凰木交错的枝桠,西双版纳的四月已是一曲水的交响。傣家人舂着糯米粑的杵声里,贝叶经在风中沙沙作响,澜沧江的水汽裹着凤凰花瓣的芬芳,将傣历新年洇染成一轴流动的水墨长卷。
在横断山脉南延的褶皱里,傣族村寨依山傍水次第铺开。干栏式竹楼倒映在龙塘中,凤尾竹的翠影在波光里摇曳,这是傣家人与水和解的智慧。当公历四月的雨信子叩响山门,沉睡的雨林开始苏醒,澜沧江泛起翡翠色的涟漪,傣历1385年的新年便随着象脚鼓的轰鸣破茧而出。
泼水广场的狂欢是大地对水的礼赞。银钵中盛着取自圣泉的清水,掺入凤凰花瓣与缅栀子的芬芳。少年们扛着水枪穿梭在竹楼间,老波涛(傣族老人)用柏枝蘸水轻点过往行人的肩头,水珠在阳光下织成透明的幔帐。这不仅是消灾祛病的祝福,更是对水的虔诚——在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的热带季雨林,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沟通天地的灵媒。
龙舟在澜沧江上劈波斩浪,船头装饰的孔雀翎羽掠过水面,划出七彩的涟漪。这项源自古越人的竞技,在傣家人手中演化为对江神的献祭。当龙舟驶过江心,艄公们会将染红的糯米饭抛入江中,霎时江面浮起点点猩红,与倒映的云霞连成一片。这是傣家人与江河签订的永恒契约:取之于水,馈之江河。
佛寺的尖顶刺破雨林雾霭,赕佛的队列蜿蜒如龙。僧侣们将贝叶经在晨光中展开,经文的褶皱里藏着南传佛教千年的月光。傣家人相信,新年伊始的赕佛能洗去前世的罪孽,正如泼水洗净尘垢。当夕阳为佛塔镀上金边,整座村寨都沉浸在巴利语经咒的韵律中,这是地理塑造的信仰年轮,也是雨林馈赠的精神图腾。
入夜后的篝火映红孔雀公主的裙裾,象脚鼓的震动波及大地深处。少多哩(傣族姑娘)的筒裙旋成彩色漩涡,少卜冒(傣族小伙)的银饰碰撞出星子般的脆响。火堆中竹筒饭的焦香与烤鱼的鲜味交织,芭蕉叶的暗影在火光里婆娑起舞。这是雨林馈赠的狂欢,是北纬21度的地理密码,更是傣家人用体温焐热的生存美学。
当最后一颗火星熄灭在龙塘,晨雾重新漫过凤尾竹的梢头。傣家人将染红的鸡蛋放入江中,任其载着新年愿景顺流而下。在横断山脉与中南半岛的地理褶皱里,傣历新年永远保持着水的质地——柔韧、清透,又充满生生不息的流动感。这不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雨林民族与自然共生的永恒韵律。
责任编辑: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