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堂,原青州五中1987级校友

看到母校青州三中校刊《三叶草》征稿的启事,我的记忆迅速回到了38年前,想起那个激情飞扬的时代和青春年少的我。

毕竟离开母校时间太久了,而且确实进入了忘事的年纪,我实在记不得我们班级的文学刊物是叫《三叶草》还是《五叶草》抑或《七叶草》。于是求证于我们的赵习功老师,好在有微信这一便捷联系方式,他迅速回复:三叶草,代表着幸运与希望、坚韧与生命力和爱。

原来,这是《三叶草》刊物的由来。我当时还以为只是三片树叶,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和活力啊。

1987年我考入青州五中,班主任就是赵习功老师。那时的赵老师刚刚从昌潍师专中文系毕业,怀着一个年轻大学生的理想,怀着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精心哺育我们这群求知若渴的年轻人,在一张张白纸上画最美丽的圆,期待着花开。

大约是在1988年也就是我们高一下学期,我们87.2班的文学刊物《三叶草》创刊号与读者见面了。创刊号是现在的A3纸正反面,也就是我们时下常见的A4纸4页,当时还叫32开纸。刊头是赵老师精心创作的三叶草形象,题字自然是创办人的赵老师,印刷则是赵老师假公济私,用的是学校语文教研室的纸张和刻板纸,整个刻板除了赵老师,我印象中还有班里面的几个写字比较好的同学,好像有班长张其军,其他几个名字我记不清了,欢迎大家自行认领。

刊物必须有发刊词,这当然是主编的活。主编是我们班的才女王宝燕,她现在常住加拿大多伦多,我刚刚在微信上向她求证,在异国他乡可还记得这件事。

作为黄埔一期,大约应该有以下几位同学的作品:

曹守卫,他是我们班最早在青州全市中学生征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选手,可惜的是他由于交通意外,已经长眠地下20多年了,我也无法向他求证当年他的作品,愿他地下有知,我们永远怀念他。

徐庆军,外号“诗人”,昌师毕业后长期在青州教育局编辑内刊《青州教育》,真正成了编辑。当年我在青州法院研究室工作,编辑内刊《青州法苑》,我们俩常在西环路的青州日报社印刷厂见面,然后两个老同学一起去拜访青州日报的编辑,业余编辑向专业编辑请教编辑知识。

刘德刚,外号“教授”,我们班第一个购买和阅读《平凡的世界》的同学,当年口埠村的农村娃现在已经是首都的警察,而且是穿白制服的高级警长。

孟昭义,当年他喜欢写小说,特别喜欢把枪毙说成“吃花生米”,于是人送外号“花生米”,后来我读书多了才知道蒋介石也是这个外号。他昌师毕业后回到母校教学,也不知道现在的《三叶草》上可还有他的文章。

或许应该还有李光等同学的作品,我现在确实记不清了,当年也没有今天的档案意识,如果能收藏下第一期创刊号想想就可知道多么有意义。

说了这么多,许多人一定会问:这里面可有你王学堂的作品?现在想来,我肯定写了,因为“重在参与”是我自始至终的人生信条,但肯定没有刊登,说明在编辑筛选时成了“漏网之鱼”,吃了“花生米”。

现在想起来,不只我们班,也不只当时的青州五中,好多学校都有这样的文学刊物。我看到同龄的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的回忆,他也在高中办过内刊,他的高中在湖南邵阳。还有著名的高晓松先生,他在北京四中也办过班级刊物。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大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文学受热捧,给人们打开了一片充满着无限遐想的世界和领域。我们生逢其时,见证了那个伟大的时代,真是人生之幸事。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但我们仍然不时想起那个文学作品一纸风行全国的时代。这甚至也影响了我的人生,高二文理分班,因为班主任赵习功老师留任文科班,尽管当年的我理科也相当突出,但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班,同样选择的还有好多现在八七二班的同学,如后来考上曲阜师范大学、供职于益都卫校的袁守忠。可惜的是,他前些年也因病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我们八七级二班这个亲如兄弟姐妹的大家庭。

文学深深地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从政法大学毕业后,长年供职于政法机关,我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文情结,无论是做法官还是政府官员到今天的律师,我总是心怀悲天悯人的朴素情感。今年正好是我大学毕业30周年,奋斗30多年,我从来没有以当官、赚钱为乐事,我最幸福的是有一大套书房,五个房间全是书,每当我人生郁闷时,就坐拥书城,想起年轻时对书籍的渴望,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多的书未读,所有的不良情绪就不翼而飞。这些才是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今天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微信,习惯于视频,习惯于那些“宝宝乐”之类的短阅读快餐,但每当回想起那个青葱年代,那个疯狂吸吮着油墨香《三叶草》的文学少年,现在的我仍然心潮澎湃。因为那是我们的青春,那是我们的永久记忆,那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情感寄托。

作为一名老校友,祝福《三叶草》越办越好。

王学堂,原青州五中1987级校友,1995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在青州法院工作10年,后经由法官遴选至广东佛山禅城区法院工作,后调入禅城区政府法制局、司法局工作,因单位小、人少,于是侥幸当了局长。48岁辞去公职,重换人生赛道,现在深圳从事专职律师工作,在法律界略有小名。不知未来在哪里,人生向何方,因为人虽老内心却还是那个不安分的文学少年。回首53载人生,依然是那个在北大洼田野上奔跑的少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