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利比亚西南部塔卡科里岩棚中发现了两位女性木乃伊的遗骸。经DNA分析,这些7000年前的遗骸属于一个此前未知的古人类支系。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学界对北非早期人类迁徙与交流的认知,更揭示了撒哈拉地区在“绿色撒哈拉”时期(约5000至14500年前)独特的族群隔离现象。
基因独特性改写人类迁徙图谱
这两具木乃伊的DNA显示,其基因构成与同时代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中东及欧洲人群差异显著,反而与15000年前摩洛哥洞穴中的狩猎采集者高度相似。这表明,尽管当时的撒哈拉地区水草丰美,为不同族群的交流提供了理想环境,但这一支系的人类却长期处于孤立状态,几乎未与其他迁徙至此的族群通婚。更令人意外的是,相较于同时期非洲以外古人类(如中东农民)体内1%-2%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塔卡科里木乃伊仅携带微量尼安德特DNA,进一步佐证了其基因的独特性。
绿洲中的“文化孤岛”
研究指出,该族群虽身处“绿色撒哈拉”这一交通要冲,却未与外来者发生大规模基因混合。考古证据显示,约7000至8000年前,撒哈拉地区已出现畜牧活动,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中东牧民迁徙带来的技术传播。然而,塔卡科里木乃伊的基因中并未发现中东农民的遗传痕迹,表明畜牧技术可能通过“文化扩散”而非人口迁移传入。这意味着当地族群通过交流学习掌握了畜牧技能,但依然保持了自身的基因独立性。
现代北非人的远古基因烙印
尽管这一支系已不复存在,但其基因仍构成现代北非人群的重要成分。研究团队强调,该发现凸显了北非人群遗传背景的复杂性,其独特基因遗产至今仍在延续。例如,现代北非人体内约三分之一的基因可追溯至这一古老支系,成为他们区别于其他地区人群的关键特征。
重新定义早期人类互动模式
此次发现颠覆了学界对史前人类交流模式的假设。主导研究的娜达·萨勒姆博士表示:“这一支系的长期孤立表明,即使在地理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某些族群也可能选择维持文化独立性而非基因融合。”这一结论为理解早期人类社会的技术传播与族群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文化借鉴与基因混合并非必然同步发生。
改写史前叙事的“基因时间胶囊”
塔卡科里木乃伊的发现如同一枚“基因时间胶囊”,揭示了撒哈拉地区曾存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古老人类分支。他们的存在不仅填补了非洲人类演化史的空白,更迫使学界重新审视早期技术传播与基因交流的关系。这一支系的消逝虽未留下直系后裔,但其基因遗产仍深植于现代北非人的血脉中,成为人类迁徙史诗中一段隐秘而关键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