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核心区,总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高632米,地上121层,地下5层,高度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三。这座超级地标集商务、办公、酒店、观光等功能融于一体,并通过9个“垂直社区”和21个“空中花园”,重新定义了现代摩天大楼的空间哲学。
上海中心大厦由美国Gensler建筑事务所设计。建筑的流线型玻璃幕墙如巨龙盘旋而上,既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又彰显着当代中国的蓬勃活力。
上海中心大厦实景
回溯上海中心大厦的诞生,其设计方案的征集、遴选、深化无疑是最重要的阶段。2006年,上海有关部门开始组织“上海中心”项目国际招投标,吸引了包括KPF、SOM、Gensler、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顶尖机构的19个方案参与,后经整合为9个方案,通过两轮评议最终Gensler的“龙型”方案中标。
入围第一轮评选的9个方案(上部4个方案获胜,进入第二轮评选)
在这场全球顶尖设计力量的交锋中,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同济院”)作为唯一进入第二轮评选的中国本土团队,其提案凭借独特的文化诠释引发关注。
同济院“上海中心”提案
同济院以580米的设计高度为核心,将中国传统器具与文化符号融入建筑语言。方案外形灵感源自玉琮的端庄形态、竹文化的生长韵律以及良渚文明的古朴纹样,整体造型稳重大气。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顶部设计——与金茂大厦的尖顶、环球金融中心的直线收尾不同,同济院以方正平直的四方形态收束天际线,点、线、面的组合,变化中又不失和谐,同时又以“上海中心”最具王者之气,形成统领作用。
方案将建筑主体自上而下划分为九节,每节分界处设置避难层与空中观景平台。这一设计暗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九”为至阳之数的象征意义,如故宫九开间的形制,寓意尊贵与永恒。
分节结构在力学处理上同样独具匠心:分节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增长,结构强度从上到下逐渐加强,如同竹子的生长原理,实现极具力量感和生态性的形体组合。
尽管最终未获采纳,同济院的提案仍为中国超高层建筑提供了重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