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琪塌方的事情已经结束了很长时间了吧?一直很想聊聊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过了流量的风口,这时候写房琪,应该不会有太多流量的,也不会有人看,只是单纯个人表达罢了,所以这不算蹭流量吧?



简单回顾一下,房琪曾在《为歌而赞》中塑造了高情商、“治愈系”的形象,曾经有过不少金句出现,当时被打造成为一个“文学女青年”的形象,尽管当时不少人指出房琪的文学造诣并不高,可是依然挡不住不少追捧者认为,文学无高低,只在乎个人喜欢与否,所以很多批评房琪的声音其实被压制的。



因为参加《浪姐3》,跟叶童的冲突问题,陆续引爆了房琪文学素养不高、个人修养不足等等问题,这其实就是我们习惯性的网红崩盘过程:成为网红被神化,最后被发现其实德不配位

房琪的赛道是什么?鸡汤赛道的市场

很多人没搞明白房琪的赛道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是一个我们经久不衰、一直在塌方的鸡汤赛道。比如她在自己的频道里说过的:“浪姐2025的片头文案是她写的”。



能够放在自己的视频里进行宣传,而且被媒体宣扬成百万文案,那么这个片头很顶是不是?我大概摘录了一部分,就是下图这一部分,我就不赘述了。凑巧,我大学的时候选修恰恰是文学理论,我记得那位胡子花白、极有书生气的老教授是这么跟我们介绍的:“删掉所有的修辞,你文章还剩下多少,这才代表了你的文学功力。”



什么意思?很多文章其实就是修辞手法堆砌的,其实里面什么内容都没有。其实,这就是鸡汤文,曾经盛极一时、如今依然很能蛊惑人心的鸡汤文,房琪所争夺的赛道,就是鸡汤赛道。鸡汤文都是什么内容?摘录一句曾经比较流行的:“人生就像一杯咖啡,刚开始时可能有点苦涩,但只要加点糖和奶,瞬间就能变得香浓可口。记住,生活中的苦也能调成甜,只要你愿意加点调料!”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你仔细一想,发现对方其实什么都没说。

脑子摘掉的时代,爽感才是王道

前几天跟在的创作交流群里,遇到一个网文作者转行干自媒体的人,聊起了网文圈、自媒体圈的现状,包括现在很多大女主网文不符合逻辑的表现。这位朋友提出一个观点:现在写网文,你一句话写了三行字,别人都没有耐心看下去,认为一大段一大段的看不下去



所以,他说现在网文圈其实图的就是爽感,谁在乎你说的内容有没有道理,大家只在乎你写的内容够不够爽,或者说你的脑洞够不够大。网文圈的生态,其实就是自媒体生态圈,也就是大家追求的都是爽感,而不是逻辑性。



所以,传说中北宋宰相吕蒙正写的《寒窑赋》居然被认为大有道理,吕蒙正是谁?世代公卿,什么时候住过寒窑,后人假托吕蒙正写的内容,而且通篇内容删除所有的类比、修饰,就剩下一句话:“听天由命”。很多人喜欢这篇文,无非就是里面的爽感,比如什么:“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然后大肆感慨,说的真好,我身边的美女怎么看不上我,却看上了肥胖的中年人,这世道果然不公。这就叫做爽感、这就叫做鸡汤。

鸡汤文,为何容易塌方?

鸡汤文,其实很容易把一个人的认知拔高到一种程度,成为一个道德楷模,问题是本来就是毫无思想内核的东西,一旦被拔高到一定的程度,就容易虚胖。历史上很牛的文案,其实背后都有精神内核所支撑的。



比如写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先生张载,你们可能只知道他这句话,但是如果你看看他写的《正蒙》,甚至你不需要读完《正蒙》,你只需要读完《正蒙》的《西铭》,你就会发现张载其实写出横渠四句其实并不意外,短短几百个字,解释了人与天地的关系、人在天地间如何自处,这叫做精神内核。

这可比什么后世破落文人假托吕蒙正写的《寒窑赋》,更具有价值。我知道有人会说宋明理学糟粕多,动不动就什么君君臣臣之类的,可是你不能拿着几个缺点就否定全部,就如同你们看到某两句鸡汤,就爽到把人碰为大师一样。



所以,房琪的塌方,其实就是她本人的精神内核、文学修养,其实并没有达到大家所期待的程度,反而因为拔的太高了,所以很容易塌方。

文学是有气质的,鸡汤文从来都是透露着一股子小家子气,你永远无法成为大师级别的堂堂正正文学,从寒窑赋、正蒙的对比和遣词造句就能看出来,格局大小营造出来的文字氛围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房琪的塌方在于其小,却被无限放大而已。这个不怪房琪,没有房琪,还有贾琪。因为我们这个世道就是浮躁的,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这种方式而已,我们现在就是喜欢肤浅的东西,仅此而已,一句“中国没有逻辑学”都能让人无限兴奋的时代,你还能说什么呢?

老祖宗故纸堆里的那些文学思想、哲学思想,恐怕很少人愿意去翻一翻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