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omo
小咖秀,成大黑马。
《乘风2025》是浪姐宇宙的第六季,随着前几季热度逐渐退却,谁也没想到,这一季却杀了个回马枪,不仅在近期内娱综艺池子里卷出水花,还把热度卷成了历季天花板。
节目一开始放出艺人名单时,网友纷纷表示“一年更比一年弱”,阵容一看没啥王炸,大家就开始默默把注意力转向别家综艺。
然而房琪人设塌房、德容事变、吴宣仪选人的抓马三件套让局面反转,浪6一朝翻身,仅播出3周,第二次公演前数据已达网综年榜第三名,正片播放市占率达16.29%,豆瓣讨论值破千万。
(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起前两季主打舞台的设置,这季浪姐显然是“乐子人”的天下。这也符合当下热门综艺的出圈套路,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大家更爱嘉宾之间的你来我往、暗流涌动的社交关系。
从《花少》的“花学”,到《再见爱人》的麦学,再到浪6靠一场考验“情商”“咖位”的选人弯道超车,足以说明在才艺、情怀、回忆杀都逐渐失灵的今天,能再度摇回观众的综艺,唯有一门显学,也就是人际学。
房琪崩了,德容哭了,浪姐6靠修罗场爆了
对于《乘风2025》来说,“女艺人竞技场”的比喻或许不够准确,毕竟观众的注意力20%在舞台上,80%都集中在这一季的抓马环节上。每个观众都在节目里找到了值得咀嚼的剧情,在艺人相处、小组排练、组队选人中找到最讨厌的那一位。
30个女艺人里,第一个争议出圈的是旅行博主房琪。原本以为她会是个安静输出的小文艺,但没想到,她成了整季最先把互联网人设掉地上的人。
房琪在网络上走红,靠的是她一贯的“金句+旅行+文艺”三件套。她总是能在视频里用清新的构图、慢节奏的配乐,再配几句类似“山间有风,心里有光”的句子,把自己包装成松弛又脱俗的才女博主。那种不争不抢、只关注眼前美好的状态,刚好击中了现代人对逃离内卷的投射。
但浪姐不是短视频,是真人秀。在无死角,24小时开机的镜头下,短视频包装后的完美人设总会出现裂痕。
节目里的她,情绪紧绷写在脸上。比如在加更版中,练习室十分钟直拍里,她几乎全程在输出一句话:“我们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我是队长我该负责。”
起初队友还试着缓和气氛,但面对她反复强调责任的语气和节奏,只能逐渐沉默。治愈系才女成压力输出狂,户外旅行博主也开始流行搞职场开会那一套。
紧绷的领导架子,以及强势的性格还不是最致命的。在二公选人之后,低情商成为了房琪口碑翻车的最主要原因,一句“精力不够”创造了阅读量高达2.5亿的#叶童怼房琪#热搜。
面对叶童抛来的橄榄枝,她其实早就心有所属。明明是出于个人赛道考量的婉拒,却非得绕一圈说是“担心叶童精力不够”,说得好像她是为对方着想。说白了就是既要拿赛道主动权,又想保全自己“体面人”的形象。但真人秀不是滤镜剪辑文案打造出的小视频,放在聚光灯下,所有的“既要又要”都会被观众放大升堂。
低情商的咯噔博主之外,这一届出圈的还有高敏公主病代表陈德容。
因跟不上舞蹈进度的陈德容拖着整个组的学习进度就慢,而陈德容却因为王蓉没有哄她而使得队伍整体氛围并不积极和谐。练习过程中陈德容作为队长两手一甩啥也不干还狂吐苦水,最后结果是拖累全组导致最努力的王蓉被淘汰。
现在陈德容的金句已经成了抖人评论区热梗,“亲爱的,我有说过吗?”已成甩锅的标准答案。
整个浪6最“地狱笑话”时刻的,当属吴宣仪二公前的选人修罗场。
二公选人时吴宣仪在前队友卡琳娜上台后亮灯又灭灯,让卡琳娜瞬间变成场上没人要的选手。随后前队友VAVA为了帮卡琳娜出口气,拒绝了吴宣仪的邀请。到最后,吴宣仪只能跟全场都嫌弃的陈德容组队,属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吴宣仪被喷情商低的最大原因还是她无法平衡好比赛胜负与友谊,想表演好人的同时又想丢下前队友邀请其他强者,最后才没有捡着芝麻也没有西瓜。
抖音相关的节目片段点赞量高达20w+,即使不看节目的人在抖音刷到都要被硬控看完这场的片段解说。
种种抓马之后,浪6完成了自己的翻身仗。一公7小时又如何,在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审判每个艺人在其中的社交方式、人际关系时,再长的真人秀都能变成下饭的八卦贴。
但无论如何,从芒果正片数据来看,《乘风2025》已经达到六季第一。浪姐6确实成功把“姐姐人际学”打造成了新型流量密码。
综艺?其实是“X学”课件
从浪6的出圈来看,观众对群像真人秀的期待已经变了。前几季更多是靠王心凌《爱你》那样的“回忆杀舞台”或美依礼芽这样的“个人高光表现”引爆话题。
相比之下,这季的出圈话题越来越集中在人际交往上,在“舞台一坨”的前提下,姐姐之间的社交成了讨论热点,甚至有一些观众直接将其类比为当代职场。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能是浪6找准了综艺的流量密码,回到第一季抓马先行的初心,终于醒悟过来:极致的人物样本,抓马的人际关系,可供观众延伸探讨的社交场域,才是综艺出圈的三大定律。
所谓的“人物样本”通常是能引发观众“公愤”,让网友群起而攻之的嘉宾。网友们现在喜欢用一些心理学概念标注这些人,去年因为《再见爱人4》炒起来的“NPD”就是如此。
所谓NPD人格,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贬低他人,缺乏同情心的人。在“麦学”和“杨学”的加持下,几乎能在所有有争议的综艺话题中看见“NPD”人格,它被冠在打开所有外卖盒子的周雨彤身上,也被冠在只在乎自己练习很累的陈德容身上。
要在人际关系上制造看点,所需要的就是艺人之间明显的年龄差、咖位差。《一路繁花》里四十岁的李小冉教七十岁的庆奶做人,说着心疼弟弟但是却并不能共情七十岁老人的身体。在一堆大前辈在的场合,仍是该拒绝就拒绝,该挂脸就挂脸,真性情用错了场合那就是低情商没脑子。
(图片来自网络)
花学一直以来都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课件,一群明星出去旅游基于导游和游客的关系设置很容易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小摩擦,比如要照顾大多数人的行动那必然就会有小部分人受委屈,此时团队里但凡有一个自我的人,这旅行的戏剧张力就出来了。
像最新花学的灵魂人物周雨彤,既“上一季的人都正常”之后,花学再添新素材。从拆别人道歉礼物到不等其他人到来直接拆开所有盒饭吃饭。所谓花学慈禧在位期,无人敢动第一筷。
这会让一些有相似感受的观众看到节目之后立马共情,也许后续有新的澄清,但当时的炮火也确确实实集中在了周雨彤身上。
从屏幕到现实中可延伸的社交场域,例如浪6中的选人环节、《再见爱人》中每一次围坐在一起吃饭、飞行嘉宾谈话,《花少》每次导游和嘉宾沟通的part,都是一个闭合在所有嘉宾里的社交场域。它可以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日常面对的人际交往场合,从而观众能找到映射。
不难发现,节目组的热度玩法已从“讲故事”转向“制造关系张力”,一切都服务于一种新的追综心理:不是想看你多有才,而是想看你怎么游刃有余处理人情世故。
综艺已经慢慢演变成,它不需要你非得懂音乐、懂表演、懂剪辑,它只需要你懂人。
懂什么是讨好型人格,懂什么是边界感,懂哪个瞬间是在操控,哪个表情是情绪失控。
综艺造话题,观众为什么爱升堂?
综艺是镜头的艺术,是故事的艺术,更是投射的艺术。尤其在这个社交高压、情绪表达被礼貌绑定的时代,综艺透过小窗提供了一个理想场景:别人社交翻车,我却在里面收获快感。
观众看综艺,图的不就是满足这点八卦欲和审判欲吗?这审判背后藏着的是一种从明星高位到平视的权力转换。
在那些看似drama的片段里,藏着他们在现实中不敢表达、不被理解、说不出口的情绪共鸣。在围观别人的社交修罗场时,其实是观众无意识在给自己的人际困境找一个出口。
因此真人秀之所以叫真人秀,就是依靠他们人设裂缝里的那一丝真实才吸引人。
房琪人设的崩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说她负责,她就是心有责任感的好队长。但要说她焦虑、给人压力大,那她之前的人设就是假松弛。观众不是在看她是谁,而是在判断,她更像我生活中哪个熟悉又不想深交的人。
从节目组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很清楚一件事。才艺和故事是基础,情绪才是利器。当下的综艺,
唱跳再能打,也打不过被前队友灭灯的尴尬场景。初舞台再燃,也燃不过一个“组内气氛紧绷”的热搜话题。
所以综艺剧本从来不是按部就班地一字一句写好,而是在一个环节框架内给予艺人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要的就是即时性,是失控时刻,是最能够引发观众审视的“活人感”,哪怕是负面。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在现代社会高压的状态下,大家不再喜欢受教育,而更多喜欢输出自己的观点。
由此可见,综艺领域真正追内容的人永远比不过“乐子人”。乐子人跟综艺的输出形式也是最契合的。他们可以用一张截图、一个片段、几句弹幕,点击发送就能主导话题走向,而他们又是网络上最爱说话,最能够带来舆论效应的人。
大量的乐子人扎堆后,爆款也就随之产生了。
所以综艺变成一门学问,不仅是节目组刻意迎合,更是观众主动参与。
在这个人人焦虑、人人装镇定的时代,综艺成了情感的回音壁。有人靠它发泄情绪,有人靠它代入共鸣,还有人纯粹看个乐呵儿。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大家都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这场全民X学大赏。
于是,围观变成了追综新姿势,乐子人成了热度发动机。而X学,也顺理成章成为这几年综艺节目最不费力却最管用的出圈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