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精美的银壶,从粗胚到精品,历经了不少于10万次的敲打。这10万次的敲打容不得半点急躁,做人做事亦是如此……”“做人就像扎染一样,只有扎紧扎牢底线,才能在千染万洗之后,依旧保持自己的底色……”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集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非遗传承人们一边展示着精美的手工艺品,一边讲解背后的故事。游客们穿梭于摊位之间,在领略非遗技艺独特魅力的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廉洁文化的熏陶。
2023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创建,成为云南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目前,拥有四级非遗项目7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位列云南省前列。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是孕育廉洁文化的深厚土壤。
近年来,大理州纪委监委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深入挖掘非遗中蕴含的廉洁元素,通过精心挑选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廉洁文化品牌,实现了非遗“老手艺”与“廉元素”新表达的有机融合。传统非遗技艺与新时代廉洁文化相互渗透,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同时,推动廉洁文化既耳目一新又深入人心。
为系统挖掘这些非遗项目中的廉洁元素,大理州纪委监委组织专业团队,走访非遗传承人,广泛收集相关资料,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研讨,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廉洁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到廉洁文化宣传教育的各个环节。
在非遗的助力下,廉洁文化实现了创新出彩,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州纪委监委联合宣传、文旅等部门,充分发挥本地文化资源优势,依托“行走的廉政课”、非遗集市、廉洁文化展等载体,将廉洁文化与非遗文化紧密结合,灵活运用白族大本曲、甲马、三道茶、扎染、木雕等文艺形式,精心创作了一批可听、可观、可感的非遗主题廉洁文化作品和景观小品。
大理州还依托各地博物馆、文化馆、非遗传承中心等场所,设立非遗廉洁文化展示专区,集中展示了260余件以廉洁为主题的非遗作品。白族扎染制作的“清廉图”、剑川木雕“两袖清风”摆件、甲马雕刻“清正廉洁”、鹤庆银器打造的银雕手镯“清白镯”等精美作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让人们在感受非遗技艺之美的同时,受到廉洁文化的感染。如今,精彩纷呈的廉洁非遗正逐渐成为大理的“文化名片”。
与此同时,该州依托云南省纪委监委推出的“清廉云南地图”小程序,以串“珠”成链的方式对全州非遗和廉洁文化进行整体规划,根据不同的地域布局和受众群体,分类打造“非遗廉旅”路线。
在绘制路线图的基础上,该州纪委监委盘活现有理论宣讲、党员教育、志愿服务等资源,定期开展非遗研学、传承表演、主题展览等特色活动,形成多元文化矩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崇廉拒腐的社会风尚,让廉洁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廉洁文化建设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与本地特色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浸润一方。下一步,我们将以‘匠心守艺’的担当,做深做实廉洁文化和本地文化资源的融合文章,以务实举措压茬推进,以优秀作品鼓舞激励,久久为功推动廉洁文化启智润心,让清廉之风伴随非遗技艺代代传承。”大理州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来源 :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大理州纪委监委
编辑:杨润婷
值周:杨丹妮 张辉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