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黄浦区陈老板经营的日料店开业仅数日便陷入敲诈风波,一男子以“吃到毛发”为由索要高额赔偿,陈老板为息事宁人转账两笔款项后,竟发现对方冒用附近同行店主身份继续勒索,最终牵出一个横跨全国的敲诈团伙。这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纷纷表示:“餐饮行业的信任危机何时休?”
据警方调查,犯罪嫌疑人柳某年仅22岁,无正当职业,却通过点评平台公开的消费凭证和身份信息,伪装成真实顾客实施敲诈。柳某的作案模式极具针对性:精准锁定一线城市的高价餐厅,利用社交软件伪造“差评证据链”,再通过他人收款码分散资金流向,最终汇总至自己账户。截至落网时,全国已有15起同类案件被串并,涉及江浙沪、重庆、湖南等地。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让商家损失惨重,更暴露出餐饮行业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巨大漏洞。
网友“食客老张”直言:“现在连差评都不能信了,商家怎么敢放心经营?”而餐饮从业者“阿明”则无奈表示:“遇到这种事,赔钱怕被敲诈,不赔怕被差评,真是进退两难。”事实上,柳某的作案手法并非无懈可击。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点评平台用户上传的消费凭证,再冒充顾客联系商家威胁差评,这种行为不仅触犯法律,更让消费者对点评平台的真实性产生质疑。
值得深思的是,柳某之所以能屡屡得手,与部分商户的“好心出借收款码”不无关系。这些商户出于善意提供帮助,却不知自己已成为犯罪链条中的一环。这种“好心办坏事”的现象,折射出社会信任体系的脆弱性。网友“法律人小李”评论:“出借收款码看似小事,实则可能触犯法律,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从法律层面看,柳某的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而从行业规范来看,餐饮企业更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避免因卫生问题被不法分子利用。网友“吃货小王”建议:“餐厅应该安装监控,保留食材溯源记录,遇到纠纷时才能有理有据。”
这起案件不仅是对餐饮行业的一次警醒,更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一次考验。平台需加强用户信息保护,商家应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消费者也要理性看待差评,共同维护健康的消费环境。正如网友“社会观察者”所言:“只有法律、技术、道德三管齐下,才能让‘吃到毛发’这样的闹剧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