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微信

很多重大疾病背后,比如中风、心梗、冠心病等,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血管里面长「斑块」了。

心内科医生提醒,一旦身体出现3个症状,往往提示斑块随时会脱落,并将堵死血管。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斑块在堵死血管之前的危险预警,并教你延缓血管“长斑”。

受访专家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高登峰

哈尔滨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原玥

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 王小刚

斑块堵死血管前有3个信号

全身的动脉血管都可能长出斑块,其中,颈动脉斑块的危害极大,半数以上中风都跟它有关。

哈尔滨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原玥提醒,如果出现以下3个症状,说明颈动脉斑块极度危险,最好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1

眼部异常

一过性视野黑矇,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2

感觉异常

单侧身体、面部或部分肢体出现运动障碍、刺痛或麻木,突发行走困难、步态不稳。

3

语言或吞咽异常

短暂失语,突发眩晕、意识或记忆障碍、吞咽困难等。

以上三大症状提示,颈动脉斑块可能在短期内突然脱落,阻塞重要功能血管,进而出现严重症状,因此要尽早就医。

7个习惯,相当于在培养斑块

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45岁以上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病例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是达到80%。

专家提醒,一些不良习惯相当于在“培养”斑块,尤其是以下7个危险因素。

1

常吃油炸食品或快餐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会促进炎症因子表达,导致代谢异常,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日常应少吃快餐、零食和各种油炸食品。

2

不注意控血压

血压忽高忽低或者水平过高,血流会反复冲击血管内壁,撞击血管壁上的斑块,使其脱落。

3

爱喝甜饮料

高血糖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为脂质沉积提供条件。

建议尽量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甜食。如果想喝饮料,可选茶水、黑咖啡、低脂牛奶等。

4

吃太多“坏脂肪”

全球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病例中,31%归因于高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升高,会让斑块变得极不稳定。

不建议常吃动物内脏、鱼子酱、虾酱、螃蟹、鱿鱼等。如果爱吃肉,不妨吃点鸡鸭鱼肉,少吃猪牛羊肉,尤其是肥的。

5

不爱吃果蔬

饮食中缺乏足够的水果和蔬菜,意味着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不利于维护血管健康,可能加速斑块形成。

6

抽烟饮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加剧斑块不稳定性。

7

容易焦虑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情绪中,可能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如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损害血管内皮,促使斑块形成。早期斑块有“逆转”可能

医生表示,血管内存在斑块的人,如果处于早期脂质条纹阶段,通过强化降脂、调整生活方式,能实现部分或完全“逆转”。

成熟斑块虽然完全消失的可能性极低,但可通过治疗,稳定斑块、减少炎症、降低破裂风险。

专家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控斑”要点。

1

控制血脂

胆固醇是形成斑块的主要原料,因此应少吃高脂、高糖、高盐食物,烹调方式多用蒸、煮、凉拌,少油炸,不喝甜饮料、酒类。

每天吃够一斤蔬菜半斤水果,多吃粗粮,全谷物、豆类,其中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脂指标。

2

稳定血压

血压稳定才能稳住斑块,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超过140/90毫米汞柱就突破了“危险线”,要尽早就医。

3

坚持运动

久坐会降低血流速度,而运动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措施,每周应进行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快走等。

日常还可以做“踝泵运动”,即勾脚尖、绷脚尖、绕踝等动作。

4

早点戒烟

戒烟一年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斑块稳定性。

5

科学用药

专家提醒,已患有心血管疾病、中度以上动脉狭窄、坏胆固醇在3.4毫摩尔/升以上或存在多重危险因素者,应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防止斑块进一步增大、破裂。

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药物,可在斑块破裂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形成,显著降低急性心梗、脑卒中风险,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