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燕波
奇瑞混动之夜是一场重新定义全球混动标准的 “技术觉醒”。
站在芜湖的混动之夜现场,看着奇瑞展示的 20多年的混动技术积淀,我突然意识到:中国汽车工业的 “技术自信”,终于从 “产品出海” 进阶到了 “标准输出” 的新阶段。当全球车企还在为 “油电取舍” 纠结时,奇瑞用一场充满理工男浪漫的技术发布会,向世界宣告:真正的好混动,应该是 “全域架构、全域超能” 的中国方案。
一、技术苦行僧
如果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那么奇瑞就是那个在心脏手术台上练了 28 年的 “硬核医生”。从 1999 年第一台自主发动机下线,到鲲鹏天擎发动机以48%热效率冠绝全球,奇瑞用 “每提升 0.1% 热效率都付出 100% 努力” 的偏执,把中国混动的核心竞争力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全域动力覆盖、全球标准验证,这种技术自信,在鲲鹏混动全域架构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 1.5L 增程专用发动机到 2.0TGDI 高性能混动引擎,从 DHT120 紧凑级变速箱到支持 18000N・m 轮端扭矩的越野专用 DHT,奇瑞用 HEV/PHEV/REEV 全路线布局,让 “城市通勤、长途穿越、极限越野” 场景全部实现 “油电无短板”。比如风云(参数丨图片) A8 实测续航超 2000km、亏电油耗 2.68L/100km,直接击穿用户对 “混动续航虚标” 的固有认知;瑶光 CDM-S 凭借 4.26 秒破百 + 5.4L 亏电油耗,证明高性能与低能耗并非 “鱼和熊掌”。
当多数车企还在依赖国内单一场景测试时,奇瑞已经带着混动系统征服了 60℃超高温、-42℃极寒、700mm 深涉水等全球 9 大区域 44 个锚点国家的极端环境。这种 “为全球用户造车” 的视野,让其产品在东南亚的湿热、中东的高温、欧洲的严苛排放法规下都能游刃有余 —— 比如风云 A8L 率先通过欧盟认证,成为中国混动技术 “硬刚” 全球标准的缩影。
二、全球混动,奇瑞破局
从市场数据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混动增长引擎:2024 年全球混动销量中,中国品牌占比超 60%,其中插混 / 增程销量首次超过 HEV(全球插混销量 600 万辆,HEV 520 万辆)。
从技术路线看,全球主要混动市场呈现三大流派:大家熟悉的日系以丰田 THS 为代表,通过行星齿轮组实现动力分流,优势是结构精密、平顺性高,但高速工况效率较低(丰田 THS 高速电损约 5%);新势力增程以理想为代表,依赖发动机发电,优势是驾驶体验接近纯电,但高速油耗高,馈电动力差;双电机串并联插混以比亚迪 DM-i 为代表,通过单速 DHT 实现 “以电为主”,优势是油耗低,但高速动力性能受限。
而奇瑞的全域架构则跳出了 “非此即彼” 的框架。先是技术融合,在 HEV 领域,奇瑞通过三挡 DHT 实现全速域高效(高速工况传动效率比 THS 高 3.6%);在增程领域,其 1.5T 增程器热效率达 46.5%,比理想的 1.2T 增程器(热效率 40%)领先一代;再是场景突破:比如针对越野需求,奇瑞开发了支持 18000N・m 轮端扭矩的 DHT,而比亚迪 DM-i、丰田 THS 均无类似产品。
这两年,奇瑞混动产品不但再国内销量越来越好,在海外也取得突破。奇瑞混动产品已进入 21 个国家,在西班牙、泰国等市场销量登顶;比亚迪在巴西、墨西哥等地市占率快速提升(2024 年巴西市场比亚迪销量 7.6 万辆,同比增长 71.8%)。
三、普惠哲学
在发布会最令人振奋的时刻,奇瑞抛出了 “混动开源计划”:开放核心专利、共享接口协议、建立全球共研中心。这看似 “让利” 的举动,实则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单兵突进” 到 “集团军作战” 的战略升维。
为什么说这一步至关重要?当前全球混动市场技术圈相对封闭,中国品牌要全球突围,必须拿出 “技术共同体” 的格局。奇瑞的做法,本质是把多年研发的 “武功秘籍” 转化为行业公共基础设施:
专利授权免费化:让中小车企无需重复投入巨额研发,就能快速搭建混动体系,这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汽车工业而言,无异于 “技术甘霖”。
场景定义全球化:通过 “高节能、高性能、高智能、高安全、强越野” 的 “五高” 标准,奇瑞正在把中国用户最在意的 “续航、安全、性价比” 与全球用户关注的 “极端环境适应性、法规合规性” 深度融合。比如针对欧洲用户的 “低排放焦虑”,奇瑞推出甲醛发动机和 e-Fuels 发动机;针对中东用户的 “越野刚需”,开发涉水 1240mm 的四驱混动系统。
这种 “技术普惠” 的背后,是奇瑞对 “中国混动标准引领世界” 的坚定信念。正如其发布的《全球混动技术标准宣言》所言:一流企业做标准,而标准的终极话语权,藏在对全球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里。
四、给中国混动市场的启示
站在行业视角,笔者认为,奇瑞的突围至少给业内带来三点启示:
第一,车企应该拒绝 “偏科”,拥抱 “全域”。当下不少品牌靠 “单一卖点” 打市场(比如纯电续航长或加速快),但奇瑞证明,真正的全球竞争力来自 “全场景无短板”。以星纪元 ET 为例,纯电续航 760km + 增程版综合续航 2000km,既满足欧洲用户的长途自驾需求,又符合中国家庭的日常通勤习惯,这种 “全域覆盖” 才是破局全球市场的关键。
二是技术研发要 “接地气”。奇瑞的智能化没有沉迷于 “屏幕数量” 或 “语音噱头”,而是把重点放在 “用户痛点” 上 —— 比如智能能量管理系统 C-iEM,通过 AI 算法让发动机和电池始终工作在最优区间,实测综合能耗降低 15%;智能运动控制 C-iMC,让冰面起步加速度提升 40%,这种 “看得见摸得着” 的技术提升,远比单纯堆硬件更打动用户。
三是品牌溢价的本质是 “技术信任”。当新势力靠 “用户运营” 讲故事时,奇瑞选择 “透明化造车”—— 开放工厂直播展示 ±0.06mm 精度的激光焊接,用 “4.9 米电池包跌落测试”“200kN 挤压测试” 等极限实验证明安全实力。这种 “用数据说话” 的理工男气质,正在重塑全球用户对中国品牌 “性价比有余、技术感不足” 的刻板印象。
燕波观察
中国混动的 “全球化时刻”,正在到来。
从 1997 年发动机厂打下第一根桩,到 2025 年混动产品远销 5 大洲 21 国,奇瑞的 28 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一穷二白” 到 “技术输出” 的缩影。当 “全域超能” 的混动技术遇上 “开放开源” 的全球战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车企的突围,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追赶者” 到 “定义者” 的角色转变。
未来,当全球用户手握奇瑞方向盘时,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台车,更是一种被中国技术重新定义的出行方式。
这或许就是奇瑞的终极目标: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从混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