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我来评#

天还没亮,朝鲜价川郡的土路上已响起胶鞋摩擦泥地的沙沙声。生产队长老崔敲响铁钟,村民们像齿轮般精准汇入田间——男人扛着锈迹斑斑的镰刀,女人背着竹编簸箕,连七八岁的孩童都挎着捡稻穗的布兜。这是2025年的朝鲜农村清晨,与四十年前的中国乡村惊人相似

"每人每天要挣够12个工分才能换口粮。"村民金大婶掀起裤腿,露出被蚂蟥咬得斑驳的小腿。她身后,三十亩稻田里两百多人正弯腰抢收,远处山坡上"粮食就是子弹"的标语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里的水稻亩产仅500斤,不到中国的一半,但上交国家的比例却高达六成


在平壤市民每月能领到21公斤粮票时,农村的顺玉大婶正为攒够孩子的生日礼物发愁——用三斤玉米换的黑市白糖,足够冲五杯甜水。朝鲜农民没有工资,年终结算时工分兑换的口粮要精打细算:玉米七成、杂粮两成、大米一成,腌菜坛子就是他们的"活期存折"

夜幕降临时,价川村的"地下超市"悄然开张。老朴头摸出珍藏的中国产打火机,换来邻村两斤土豆;李寡妇用丈夫留下的军功章,换了半瓶辽宁产的酱油。这些藏在炕洞里的交易,是朝鲜农民对抗匮乏的智慧


被焊死的命运齿轮

"你以为我们不想去平壤?"23岁的俊浩擦拭着父亲传下来的凤凰牌自行车,车把上挂着的通行证已经泛黄——那是五年前他考上地方农校时申请的,至今未获批。在朝鲜,农村青年想进城比穿越三八线还难:需要大学录取通知、单位调令、三代清白政审,缺一不可

那些侥幸进入平壤的"幸运儿",也活成城市边缘人。在平壤西浦市场,来自咸镜北道的淑子每天蹲守十小时,把老家捎来的野生松茸藏在裙摆里交易。"被抓到要关学习班,但卖十朵就够买双中国产运动鞋。"她掀起裤脚,露出磨破的塑料凉鞋


当中国游客惊叹于朝鲜农村的"低欲望社会"时,七旬的崔大爷正就着煤油灯修补渔网。"以前愁三个儿子娶不上媳妇,现在国家给分配对象。"他指着墙上褪色的集体婚礼照笑道。在这里,医疗教育全免费,婚房由国家分配,连葬礼都有生产队操办——代价是人生每个环节都被纳入计划

这种"管生管死"的体制催生出独特的生活哲学。在豆满江边的村落,村民会用搪瓷缸接雨水泡茶,把联合国制裁说成"帝国主义的考验"。孩子们在河滩上追逐打闹,妇女们边洗衣裳边唱《摘苹果的时候》,仿佛外部世界的智能手机与网络购物从未存在


金正恩时代的朝鲜农村,正经历悄然而至的变革。在开城郊外的"自留地特区",村民合伙承包的二十亩菜园里,黄瓜架上挂着"农科院试验田"的牌子作掩护。这些蔬菜通过军属经营的"副食品交流站",最终出现在平壤外交官超市的货架上,价格翻十倍不止

更精明的村民学会了"跨境套利"。新义州农民老李,每周两次骑车到鸭绿江边,用草药与中国边民换充电宝。他说现在村里年轻人结婚"三转一响"变了样:电动车、太阳能板、智能手机,外加能收到中国信号的收音机


临别朝鲜那日,导游老林送我们到边境。他突然指着对岸丹东的霓虹灯说:"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粮仓画满鲜花吗?因为真粮仓都是空的。"这个服役二十年的退伍军人,裤腰上别着中国产的电子表,鞋底沾着故乡的泥土。

或许正如平壤地铁里那幅褪色壁画所绘:手持稻穗的农民与操作机床的工人并肩而立,背后是永不落下的红太阳。在这个被时光冻结的国度,每个人都在体制的齿轮间寻找缝隙,既承受着集体主义的重量,也享受着它赐予的微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