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鲁迅作为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已举世皆知,但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是,鲁迅在地质矿产方面也有所研究。

1898年,十八岁“走异路”的鲁迅离开家乡绍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大约半年后 (1899年) 即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物铁路学堂“去学开矿”。

这是一所为培养开矿技师而设的西式学校,课程以矿务为主,铁路为副,故简称矿路学堂。所授科目包含了矿学、地质学、化学、熔炼学、格致学、测算学、绘图学等等。鲁迅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一位,学习十分刻苦:当时使用的教材《金石识别》上留下了鲁迅很多的听课笔记、学习心得;他还曾花费大量时间把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的《地学浅说》译文抄录、装订成两大本,连书中精密的地质构造图也都细细描摹了下来。此外鲁迅的学习也不仅仅停留于理论,还曾去南京青龙山煤矿下矿洞实地勘察。鲁迅后来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对此有过回忆:“我们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工作着”。也许这就是在提到自己学习之路时,鲁迅所说的:“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

1902年1月,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并获得金质奖章。同年3月,又以官费留学生的身份赴日留学,先入弘文学院学习。这虽是一所以教授普通科为主的速成教育的学校,但鲁迅在完成基本学业的同时仍继续在矿业方面进行学习与探索。1903年10月,他在《浙江潮》第八期上以“索子”为笔名,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所述的内容足使其在中国近代地质学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从东京弘文学院毕业时的鲁迅

《中国地质略论》是鲁迅首篇地质学论文,全篇不足万字,以精炼优美的文字详细叙述了我国的地质勘探史、地域生成、矿藏分布及地质研究现状等,共分为六部分。这篇地质论文也是我国第一篇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论述我国地质矿产的科学论文。鲁迅在这篇论文中摒弃了当时西方地质学和地理科学研究领域中充斥着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论和人类地理学等唯心主义观点,他的唯物史观地质思想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对当时流毒甚广的西方“人种优劣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有力回击。

文章来源:虹口区档案馆《往事》期刊(2024年刊),有删改。

作者:何昊佩

讲述人:范佳

编辑:葛敏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