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

《聊斋志异》写的是画皮的妖怪,披着人皮骗人心。

不过呢,现实中的魑魅魍魉照样不少。

最近呢,胖胖被广东民声热线和广州广播电视台的几则新闻刷屏,每天的曝光呢,一出又一出,而且这还不是几例那么简单,评论区呢,也是清一色的“我也被骗过”“还我血汗钱”。

据广州广播电视台曝光的资料显示,李女士的母亲被广州艺嘉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骗走了12万元,对方承诺能帮她一次性补缴广州社保,结果只是签了个空壳咨询合同,什么都没办成,承诺的退款45天变成了“杳无音讯”。

这是灰色产业链成熟运作下的常态化诈骗,是批发型韭菜收割。

据评论区知情的网友声称,这家是广州的所谓“惯犯”了,它不是跑路了,它是经常性换壳再开。西门口搬到中华广场,中华广场再搬到东圃,一边换地址,一边换法人,换名称,连天眼查都追不清楚。

而在四月份还能“每人35万”地继续签新单,继续“骗新客”。

很多时候呢,这类骗子玩的就是文字游戏。

“承诺可以补缴”只存在于口头,“合同”上却是一份模糊不清的“咨询服务”,一旦签字,钱出去了,责任就推干净了。

而且呢,他们可太懂怎么避风头了。公司法人一换,责任就“归零”;办公地点一换,警察找人都费劲;“服务合同”一签,举报维权都难。

这事说到底,还是一个“恐慌”的缩影。为什么“补缴社保”能成为骗子的流量密码?因为太多人对自己的未来没底。没有社保、不能落户、医保断缴、退休无望,这些词汇本来就是普通人夜里睡不着的根源。

而这正是骗子的机会,有需求便有市场,有恐慌,恐慌的点便是市场。

他们不会直接说“给我钱我帮你补社保”,他们会用“某些窗口期”“我们有内部渠道”“我们是专业团队”这些伪专业词汇让你觉得他们是“来帮你的”,最后你主动掏钱,还以为占了便宜。

但是这里胖胖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样的公司可以一直骗?

这类企业注册审核难不成只要你不写“诈骗”,营业执照照发不误?

还有,对这种“合同诈骗”类有没有主动性措施?

难道必须受害人自己去爆料、举证、跑流程。

就是现在有没有可以应对这些“高智商诈骗”手段和规则?对吧?

当然,不得不说,这类钻空子的诈骗,恰恰是最隐秘、最顽固的毒瘤。

因为它借助的是“合法壳”,是一种“信息差经济”+“灰色套利”的混合体。

某些公司专门研究漏洞,什么年龄限制、什么补缴窗口、什么代缴名额……比你还懂社保法规。研究透了之后,再用模糊语义包装成“咨询”“协助”“办理流程梳理”来规避责任。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披着“合法”羊皮的群体性收割。

要立案,得证明主观诈骗意图,还要证据链闭环,耗时耗力。再说了,即便被抓到,多数也只是“经济纠纷”——几万块钱、十几万,对于普通人是血汗钱,对于这些公司,不过是“业务成本”。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受害者遍布、证据链模糊,因为一旦不动真格,就像拔杂草只拔叶,不动根。

总不能总把责任推给“大家防范意识差”,防范意识再强,也不是每个人都懂法律、会识破骗局。

真正有用的,是让这些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敢开门。

对吧,我们要问的,是谁给了骗子太多“操作空间”?

他们不是一时冲动骗一票就跑,而是“注册-设套-收割-跑路-换壳-重开”的整套流程早就做成了SOP,连客户异议、退款话术都能打包成培训课程。

这就不是偶然犯罪,这是产业化运营。

一个公司能这样连骗三年,说明骗术不是问题,问题是它从来没被真正“收拾”过。

所以我们得反过来想问题,不是“你为什么会上当”,而是“为什么这些人能一而再地冒头”?

你明知道这是毒草,为什么你不敢动根、除根?

为什么给他们发执照,事后没任何责任?

骗子拿的是“准营业”的刀,但不是每个人都随身带“防骗意识”的盾。

如果一个社会只能靠老百姓练成火眼金睛才能避免被骗,那这社会本身就已经被骗子包了场。

不是要人人都练成孙悟空,而是该有人,主动把这些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关进笼子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