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论坛流传着这样一句黑色幽默:"韭菜的尽头是宝妈?" 这句略带自嘲的调侃,道出了当代宝妈群体在副业市场中的尴尬处境 —— 从微商、刷单到如今的短剧推广,这个群体正成为网络骗局的 "精准靶心"。
一、短剧推广骗局:披着流量外衣的 "套娃陷阱"
央视新闻曝光的真实案例撕开了行业黑幕:李女士缴纳 4880 元加入短剧推广培训,忙活一月仅入账 47.6 元。这类骗局往往遵循 "三步收割法":
甜蜜诱饵:以 "追剧赚钱""0 门槛月入过万 " 为噱头,用免费资料吸引宝妈进群;
连环收割:从 1380 元基础课到 5980 元版权代理,再到 880 元流量包,每个环节都暗藏付费陷阱;
终极榨取:诱导发展下线抽佣,要求新用户充值 99 元会员且满 500 元提现,形成闭环割韭菜。
短剧行业的迅猛发展(2024 年用户近 6 亿,2027 年预计千亿市场),反而成为骗子们的温床。所谓 "二创剪辑赚佣金" 的商业模式,在实操中暴露出层层收费、流量造假等致命缺陷。
二、割韭菜流水线:副业骗局的迭代史
宝妈副业市场堪称网络诈骗的 "试验田",骗术迭代速度令人咋舌:
AI 新骗局:Deepseek 故事绘本、数字人带货项目,鼓吹 "AI 躺赚" 实则卖课割韭菜;
老套路翻新:有声书配音培训(5880 元课程)、刷单返佣(先小额返现后卷款跑路)、充值返利(10 万充返 12 万的钓鱼游戏),不断变换马甲收割焦虑。
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交 6000 元收入 55 元"" 只催交钱不见收益 " 的案例已成常态,宝妈们在赌徒心理支配下,往往越陷越深。
三、被焦虑裹挟的宝妈:生存困境与破局之道
这个群体的痛点直指当代家庭分工的深层矛盾:既要承担育儿重任,又渴望经济独立。时间灵活的副业看似完美解决方案,却成为骗子精准狙击的弱点。
真正靠谱的副业路径其实存在:
技能变现:视频剪辑、插画设计等在正规平台接单;
服务经济:陪诊师、托管服务、钟点工等本地需求旺盛;
社区创业:校门口凉菜摊(日入 300 元,毛利 70%)、家庭托管(月收 500 元 / 人);
免费培训:社区联合机构提供的烘焙、AI 技能课程。
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言:"所有暴利承诺都是危险信号。" 宝妈们需要建立 "价值匹配" 的理性认知 —— 与其追逐虚幻的 "躺赚神话",不如立足真实技能,在社区场景中寻找可持续的收入增长点。
那些脚踏实地的副业实践证明:真正的经济独立,从来不是靠投机取巧,而是用专业价值换取对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