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盒挂人”是一道综合考题,法律法规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社区管理等都是其重要内容。图/IC photo
网络安全在读博士,竟然带头“开盒挂人”。
日前,央视新闻曝光了一起“开盒挂人”的案例。一名网络信息工程专业、主攻网络安全的在读博士和另一名大三学生,仅因虚拟偶像之间的粉丝冲突,就对其他虚拟主播及其周边的人进行开盒、曝光、造谣,导致两名虚拟主播患上抑郁症。
在这起案例中,或许是由于被告人之一、网络安全博士的“专业能力”较强,其开盒显示出了极高的效率,短短几个月,受害者就多达三千余人,波及主播本人及公司同事、家人朋友等。
当然,最终二人没有逃脱法律的严惩,被法院认定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对“开盒挂人”人们并不陌生。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开盒挂人”会导致公民个人信息大量泄露,还会引发造谣、网暴等一系列问题,近些年已受到高度关注,并进入治理视野。
比如2023年11月,中央网信办集中整治“开盒挂人”等7类突出问题;在“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中,专门集中整治针对未成年人的“开盒挂人”等典型乱象。可见,“开盒挂人”已经被相关部门重点圈出,且不断强化打击力度。
但令人深思的是,如此严重的违法犯罪问题,在一些群体中却如同家常便饭,完全不以为意。偶像被攻击、喜欢的游戏被“黑”、评论区一言不合的吵架等,这些不起眼、近乎玩闹一般的小冲突,往往就会成为“开盒挂人”的引爆点。
就像此次曝光案例,其中一名被告人甚至是网络安全在读博士——按道理,他更应对网络安全风险、隐私信息伦理有基本认识,却偏偏对“开盒挂人”的危害性及法律后果缺乏严肃的认识。
而要端正这种认识,就需要凝聚起法治的力量。比如,在高等教育中也需强化法治教育;也比如,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的法律处置,就是一种明确表态——“开盒挂人”不是粉丝圈互撕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违法犯罪,违者必将付出法律的代价。
同时,相关的法治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填充。比如,在“开盒挂人”中很多加害者是未成年人;很多人虽非主动曝光,但同样是网暴参与者,这些人同样不能逸出法律规制的框架之外。
对被发现的未成年人违法问题,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的联动机制,对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同样要进行有力的矫治教育。
而对网暴参与者,也需要提高技术甄别能力,确保责任追究到人,形成足够的震慑。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工作报告就提到,2024年,有292人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定罪判刑,有91人以侮辱罪、诽谤罪被定罪判刑。这就是一个清晰的导向:在网络上,恶言恶语也不是没有代价,法律依然高悬,注视一切阴暗的角落。
此外,网络平台更需肩负起审核之责。可以清楚看到,“开盒挂人”的很多案例都发生在粉丝团体、亚文化社区,平台理当对可能出现的违法犯罪问题进行巡查处置。日常信息监管、违规账号处理、敏感信息识别等,平台都需要强化应对,不给“开盒挂人”提供任何滋生的土壤。
总之,治理“开盒挂人”也是一道综合考题,法律法规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社区管理等都是其重要内容。如今,社会对此已有清晰共识,接下来就更要协同并进、持续发力,彻底铲除乱象,还所有人一个安心可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