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德,谁说咱中国人不懂车?
八十年代那会儿,我刚进汽修厂当学徒。那时候马路上跑的,除了咱自己的红旗,就属那苏联拉达最吸引眼球。这小破车可不简单,它可是苏联人从意大利菲亚特技术“借鉴”过来的产物。
拉达2105。听着挺高级吧?
实际上就是苏联版的菲亚特124。讲真,苏联人干啥都喜欢“拿来主义”,汽车也不例外。—— 但他们确实把这活干得不赖。
你们想象一下。四门五座,方方正正的车身,前脸两个圆灯,就跟个憨憨似的。那车头盖啊,平整得能当餐桌。车身板材厚得跟装甲似的!撞上去都不带怕的。
最神奇的是那发动机,1.3升直列四缸,啥玩意儿?就是把两个摩托车发动机并一块儿,凑出来55匹马力。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笑,我滴个乖乖,55匹马力能干啥?我告诉你,能跑到135公里每小时呢!
这车皮实得很。
地上有个坑?冲过去。
路面结冰?照样开。
底盘跟坦克似的,一点都不娇气,随便怎么造都不带坏的。
没有调节座椅?木板一垫就解决了。
没有空调?开窗户啊兄弟!
我表哥当年就弄了一辆拉达,他开玩笑说:“这车就是移动的取暖器。”冬天里车内暖风那叫一个足啊!但到了夏天...哎,那滋味不提也罢。浑身黏糊糊的,跟蒸桑拿差不多。
短!
那个年代能有辆车,已经算是人上人了。
**苏联造这车可是有大智慧的——故意设计得简单到十级工都能修。**他们可没想着搞啥“计划报废”那一套。拉达就是要造得经久耐用,修得简单方便。
这不,大约30万苏联普通人因为它才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
我去,想想都不可思议。在那个年代,一个工人攒几年工资就能把车开回家。苏联人虽然搞不过美国佬的高科技,但他们懂得啥叫“以人民为中心”。汽车就应该让普通人开得起,修得起,用得起。
拉达进入中国市场后也是风靡一时。
记得那会儿,公路上跑的不是公交车就是军绿色吉普,突然来了这么个四四方方的小轿车,那叫一个拉风!**当时在一票领导干部中间,能坐上拉达可比坐上武汉产的212吉普要有面子得多。**冬天有暖风,不漏雨,不漏风,感觉就是享受。
就是夏天遭罪。
没空调啊!后来有钱人都会加装个后市场的空调,那叫一个费油。但在当时,能有车开就不错了,谁还在乎那点油钱?
说到耗油量,这车是真能喝。百公里油耗10升打底。按现在的眼光看简直是油老虎。但那会儿,谁计较这个?开得起车就已经是“天堂里的神仙”了!
这车还干过出租车呢!
**想象一下,师傅开着个方盒子在城里穿梭,车厢里晃悠着几个脑袋,那画面,绝了!**咱们现在坐惯了丰田卡罗拉出租车,可能想象不出来当年那阵仗。
拉达的内饰,简朴得让人感动。
方向盘粗得跟擀面杖似的,塑料硬得能砸核桃。仪表盘上几个简单的圆盘,转速表、水温表、油表,一目了然。档把又高又长,换挡时咔咔作响,手感比抡大锤还实在。
这些车现在基本绝迹了,偶尔能在某个老小区看到一辆,那简直就是活化石。不过在东欧一些国家,拉达至今仍在服役。它就像那个时代的见证者,虽然丑,虽然笨,但就是不死。
有时候我真怀念那个年代的车——简单、皮实、接地气。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懂。动不动就吐槽自己的车问题多。要我说啊,给他们开上个月拉达,保准他们就知足了!
开拉达的日子,虽苦,但真!那是一种纯粹的驾驶体验,没有电脑辅助,全靠自己掌控。发动机的声音、车身的震动、方向盘的反馈,都是那么直接,那么真实。
**苏联解体后,拉达汽车厂成了俄罗斯的AutoVAZ,但那种简朴耐用的造车理念却逐渐被遗忘了。**新时代的消费主义让我们追求越来越多的舒适性、科技感,却忘了汽车最初的使命——让普通人拥有可靠的出行工具。
拉达就是这样一款真正的人民车。
不花哨,不装逼,实用至上。
每次看到那些售价三四十万却三年就开始故障不断的所谓“豪华车”,我就忍不住想念那个四四方方的铁皮盒子。它或许慢,或许费油,或许简陋,但它忠诚可靠,陪伴了无数家庭度过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30万人因为它有了车。这句话分量有多重,得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才懂。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对了,你们有没有坐过或开过拉达车?感觉如何?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