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详细叙述了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的组建过程,历次整编后所辖各部队番号,以及各个时期的任职主官名单,包括这些主官们后来的个人发展情况……
而本篇,将单独成章,重点讲述红2军团的光辉历程
1930年7月4日,活跃在湘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与战斗在鄂西地区的红军第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胜利会师。
1930年7月7日,红4军前委与红6军前委在江陵县普济观召开两军联席会议,计划将两军合编,在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同时,加强红军实力,巩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由于井冈山上的朱毛红军麾下已经有着一支部队叫作红4军了,因此,在这次会议上湘西红4军改称红2军,并与鄂西红6军共同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下辖3个师,共10000余人。
红2军团成立(1930年7月)
总指挥部
总指挥:贺龙(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前委书记:周逸群(1931年牺牲)
政委:周逸群(兼)
参谋长:孙德清(1932年牺牲)
政治部主任:柳克明(1932年牺牲)
红2军
军长:贺龙(兼)
政委:朱勉之(1932年牺牲)
第4师师长:王炳楠(1932年牺牲)
第4师政委:陈协平(1932年牺牲)
红6军
军长:旷继勋(1933年牺牲)
政委:段德昌(1933年牺牲)
第16师师长:王一鸣(1932年牺牲)
第16师政委:王鹤(1932年肃牺牲)
第17师师长:许光达(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第17师政委:李剑如(1932年牺牲)
红2军团总指挥部调整(1930年9月)
1930年9月12日,中央特派员邓中夏抵达洪湖苏区,于9月24日召集鄂西特委和红2军团前委,在监利召开联席会议。
联席会议决定,将中共鄂西特委改为中共湘鄂西特委,并对红2军团的领导班子做出了调整。
湘鄂西特委书记:邓中夏(1933年牺牲)
军团前委书记:邓中夏(兼)
军团政治委员:邓中夏(兼)
军团总指挥:贺龙(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军团参谋长:汤慕禹(1932年牺牲)
军团政治部主任:郑炽昌(1932年牺牲)
红2军团缩编为第3军(1931年3月)
1931年1月起,国民党军队集结重兵对洪湖苏区接连进行“围剿”,妄图一举“消灭”红2军团。
红2军团总指挥贺龙建议前委:“以游击战的形势避实就虚,并开辟荆(门)当(阳)远(安)苏区,牵制国民党军队对洪湖苏区的重点进攻。”
1931年2月,红2军团前委将贺龙的建议报请中央批准后,红2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原来所辖的第2军、第6军分别缩编为第7师和第8师。
另外,由湘鄂边苏区红军独立团扩编而成的教导第1师也补入了红3军。
1931年3月,红2军团正式缩编为第3军
军长:贺龙
政委:邓中夏(1933年牺牲)
参谋长:孙德清(1932年牺牲)
政治部主任:柳克明(1932年牺牲)
第7师师长:孙德清(兼)
第7师政委:李剑如(1932年牺牲)
第8师师长:王一鸣(1932年牺牲)
第8师政委:王鹤(1932年牺牲)
教导第1师师长:王炳楠(1932年牺牲)
教导第1师政委:陈协平(1932年牺牲)
就在此时,中央代表夏曦到达洪湖苏区,出任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
红3军艰苦卓绝的战略机动作战
1931年3月末,红3军率第7师、第8师北上,准备攻克巴东,渡过长江。教导第1师则留在湘鄂边苏区牵制敌军,策应主力部队过江。
1931年4月初,红3军顺利攻克巴东,成功渡过长江后,与活动于巴东、兴山、秭归地区的红军第49师会师。
经中共湘鄂西特委批准,第49师划归红3军建制,番号改为红3军教导第2师。
教导第2师师长:黄大鹏(1931年牺牲)
教导第2师政委:涂美中(1932年牺牲)
1931年5月,红3军攻克远安、荆门数个县城后,在马良坪地区作战时却遭到严重挫折,遂向鄂西北转移并占领均县。
1931年6月,红3军占领房县后,基本达成了贺龙之前提出的“避实就虚,开辟荆(门)当(阳)远(安)苏区,牵制国民党军队对洪湖苏区的重点进攻”的战略机动作战任务。
1931年6月中旬,红3军以房县为中心,大力扩红,开辟鄂西北根据地。
由于红3军成功实施战略牵制,使得重点进攻洪湖苏区的敌军不得不分兵防御,从而大大缓解了留守洪湖苏区红军部队的压力。
趁着这个时机,留守洪湖苏区的段德昌与周逸群以洪湖独立团为基础,将此前已被打散,流落在洪湖地区的失散红军战士收拢进行整编。
在红3军主力的战略策应下,段德昌和周逸群率领着这支重新组建的部队,连续两次挫败国民党军的“围剿”,不仅捍卫了洪湖苏区安全,还把这支部队扩编为第9师,划归红3军建制。
第9师师长:段德昌 (1933年牺牲)
第9师政委:陈培萌 (1933年牺牲)
1931年9月28日,段德昌率第9师北上,与贺龙率领的红3军主力在荆门地区会师。
1931年10月10日,红3军东渡襄河,经过钟祥、张截港等战斗,重新回到了洪湖苏区。
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
1931年11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在到达㓋湖7个月后,对红3军进行各方面的调整。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1936年牺牲)
红3军政委:夏曦(兼)
红3军军长:贺龙(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红3军参谋长:唐赤英(1933年牺牲)
红3军政治部主任:艾逸之(1933年牺牲)
同时,夏曦下令撤销各师番号,整个红3军被编为5个团。
但是,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夏曦又下令重建第7师和第9师,并对军参谋长和军政治部主任两个重要岗位再次作出调整。
孙德清任红3军参谋长(1932年牺牲)
柳克明任红3军政治部主任(1932年牺牲)
1932年1月,受中央指派,关向应赴湘鄂西中央分局担任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
关向应兼任红3军政委(1946年病逝)
鲁易任红3军政治部主任(1932年牺牲)
这一时期,红3军重建第8师,部队迅速壮大,辖3个师8个团。
但是,随之而来却遭受重大挫折。
1932年6月,湘鄂西苏区面对国民党军10万重兵的第四次“围剿”,湘鄂西中央分局命令红3军指战员“分兵出击”。
“分兵出击”遭受严重损失后,命令改为“就地筑碉固守”。
1932年9月,红3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湘鄂西苏区尽落敌手。
1932年9月,红3军被迫执行战略转移,沿鄂豫陕川边向湘鄂边撤退。在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堵下,部队遭受严重损失。
1933年2月,红3军撤退至鹤峰地区时,第8师已失去建制,被迫取销番号。
至1934年1月,红3军锐减到3000余人。
红2军团重建番号及第二方面军成立
1934年5月,贺龙率红3军进入贵州省。6月19日,部队进驻枫香溪。
1934年10月24日,红3军与红6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会师。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全军团4400余人经过重新整编,编为第4师、第5师、第6师。
军团长:贺龙(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军团政治委员:任弼时(1950年病逝)
军团副政治委员:关向应(1946年病逝)
军团参谋长:李达(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军团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建国后曾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第4师师长:卢冬生(1945年牺牲)
第4师政委:方理明(1937年牺牲)
第5师师长:贺炳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5师政委:谭友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6师师长:钟炳然(1949年牺牲)
第6师政委:袁任远(建国后曾任青海省省长)
1935年11月19日,红2军团与红6军团分别从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实施战略转移。红2、6军团的长征之路由此刻开始。
1936年7月5日,根据中革军委电令,红2军团与红6军团、红32军(原红一方面军第9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因为红32军只有3个团,贺龙便把红2军团的第5师转隶给了32军。
整编后的红32军,其麾下的老部队番号改为红94师,新编入的红5师番号改为红96师。
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与红27军、红28军等部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
红2军团与红28军,以及陕北红军一部,在陕西省富平县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
至此,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的番号正式告别历史舞台,其卓越的功勋由八路军第120师继写辉煌。
——谨以此文,缅怀中国工农红军红2军团的将士们不畏牺牲,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苦难辉煌!
本文资料引自:
《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注:因篇幅有限,且资料复杂,人员、番号变动频繁,梳理脉络极耗时间,所以两篇文章仅写完红军十大军团中的红1、红2、红3、红5军团。
余下的6个军团将在后续文章中进行详细介绍,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