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美能达AF镜头起初是因为一次偶然,但结果却大出刀客的预料,由此开始了探索美能达AF在富士GFX系统上的表现。
与本系列的上篇MF镜头的对比参照一样,本文所涉及到的分辨率对比镜头均为富士GF35-70镜头,对比图中,统一左边是GF镜头的测试图,右边为对比镜头的测试图。
Minolta AF 70-210mm f/4
第一款让刀客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美能达AF 70-210mm F4这只镜头。偶然在二手市场买到了一只美能达AF 70-210mm F4的镜头,转接到GFX系统上,效果出人意料地好。
在像场方面这只镜头在70-210端都有可觉察的暗角,210端更明显一些,但在100mm左右,有小幅度的黑角,这一点有点奇怪。但从个人使用来看,这点毛病和其优秀的色彩和画质比起来,不是问题。
美能达AF 70-210mm/F41985年上市,光学设计为9组12片,最近对焦距离1.1米,光圈叶片7片,内变焦设计,由于其细长厚实的外观,有个“啤酒罐”的绰号。
转接到GFX系统后,焦距转换为55-165mm,光圈效果接近F3.1。焦距变得非常实用。
在色彩表现方面,美能达这只70-210完美地展现了美能达在色彩科学方面的特征,色彩偏向冷调,绿蓝色表现优秀,色彩过渡自然,焦外 光斑带有轻微漩涡感,呈现出复古的风格。但二线性比较明显,在复杂背景下,会略显得零乱。
分辨率方面,70端全开光圈时中心画质和对比度都不错,光圈收缩至F8后,画质进一步提升,表现优秀。210端画质有些下降,光圈收缩至F8后,相对于70端略弱。无论是70端还是210端,边缘画质都偏软,对比度下降。
受镀膜技术的影响,逆光环境表现一般,容易出现鬼影和雾化现象。
综合而言,美能达AF70-210mm F4在光学设计上继承了MC70-210mm F4的光学设计,画质表现优秀,虽然有些许暗角,但在实际使用中影响不大,对于只需要不到300元的镜头,这种表现已属难得。
美能达TELE ZOOM 100-300mm F4.5-5.6 APO
普通版的美能达AF100-300的黑角严重,基本不可用,但APO TELE 100-300mm F4.5-5.6却表现很好。
在GFX转接的过程中,刀客所接触到的100-300mm的镜头,很少在像场上有能4433规格的产品(适马100-400除外),但美能达这款镜头基本可以覆盖富士GFX的像场。在100mm端,美能达的这款镜头能完美覆盖GFX的像场,在300端,有可觉察的暗角,但可以接受,后期剪裁的幅度不大。
100mm端的表现。
300mm端的表现,未做后期校正。
分辨率方面,全开光圈下,100mm端中心画质与70-210相当,光圈收缩至F8附近,分辨率有所提升,与现代镜头相差不大。边缘画质方面,无论是100mm端还是300mm端,都有下降,但与同期其它品牌的产品相比,仍然有优势,与现代镜头相对,边缘画质旗鼓相当,甚至除了色散外,分率却略差。
美能达100-300APO与GF35-70中区域对比(左为GF35-70)
美能达100-300APO的100mm端与GF35-70边缘对比(左为GF35-70)
综合来看,美能达TELE ZOOM 100-300mm F4.5-5.6 APO转接到GFX系统后,78-166mm左右的焦距下,具有85%的可用性,最大的优势在于保持了相对优秀的画质的同时,非常轻便。
美能达AF 50mm F2.8 Macro
美能达AF 50mm F2.8 Macro共有三个版本,1985年上市的美能达AF 50mm F2.8 Macro是6组7片结构,是第一款自动对焦的50mm微距,中心锐度极高,畸变小于1%,成为微距镜头的标杆。1993年上市的第二代一般称为美能达AF 50mm F2.8 Macro New,相对于前一代产品,增加了一片ED镜片,从而形成了7组8片光学结构,边缘色散减少了40%,全开光圈情况下成像质量比前一代更强。1999年上市了第三代美能达AF 50mm F2.8 Macro D,增加了D编码器,镀膜也进行了改进,与第一代相比紫边抑制达到了60%。
本次测试的是美能达AF 50mm F2.8 Macro New版,色彩上接近于第一代,锐度略低于D版,0.2m的最近对焦距离和1:1的放大倍率,是一个平衡性比较好的版本。
美能达AF 50mm F2.8 Marco的像场完美覆盖了GFX系统CMOS,四周略有失光,但很轻微,后期完全可以校正过来。
美能达AF 50mm F2.8 Marco转接到GFX系统后,焦距来到了40mm左右,虚化程度进一步增加,景深很浅,虽然全开光圈画质就很好,但极浅的景深也给拍摄带来了难度。
分辨率方面,美能达AF 50mm F2.8 Marco与现代镜头相比没有多大区别,其中心锐度与GF35-70相当,甚至肉眼观察,中心锐度和分辨要比GF35-70好一点,但边缘画质略有下降。
色彩是其最大的优势,色彩虽然略冷于初代产品,但层次感更强,比第三代D版的色彩要来为浓郁一些。这是一款GFX系统必备的镜头,无论色彩和分辨率,实用性,都值得拥有
美能达AF 100mm F2.8 Macro
这又是一款美能达的传奇镜头,自1990年上市后,一直是百微里的标杆。这款镜头在美能达时期一共生产了三代,和50微一样,初代产品不带非球面镜片,为8组9片结构,从第二代开始一直到索尼时期,都是9组10片结构,光圈叶片第一、二代为七片圆形,第三代和索尼时代为9片圆形。
从镜组结构和光圈看,这依然是美能达堆料的代表,像场方面也做得足够大,转接到GFX系统后,完美覆盖4433相场,四周的暗角基本可以忽略。
分辨率方面,D版中心区域全开光圈与50微相当,与GF35-70相比几乎一样,但光圈收缩到F5.6左右,分辨率比现代镜头要强一些。
边缘画质方面,与中心区域略有下降,但与现代镜头GF35-70相比,分辨率和锐度毫无妥协,当然可以明显观察到色散。
色彩方面,初代产品(黑金版)暖调饱和,红色黄色突出,暗部层次柔和(有些人眼中的油画感);第二代产品,所谓的New版,色彩更偏中性,暗部对比度提升,抗眩光能力增强;第三代产品,D版,色彩偏冷,上述样张均由D版拍摄。
从上面的表现也可以看出,美能达AF 100mm F2.8 Macro D之所以被西平英生评价为满分的镜头是有其原因的,这是一只色彩、分辨率到现在仍然优秀的镜头,基本可以喂满5000万像素的富士中画幅传感器。
美能达AF 24mm F2.8
这又是一款神奇的镜头,对于24mm的广角而言,转接到中画幅后,焦距来到了18mm附近,但这款镜头在拍摄近距离物体时,竟然像场覆盖了中画幅传感器,但当拍摄远景时,四周有明显的黑角,暗角的幅度也比较大,这或许只是对焦机构在对焦到无限远时,后组镜片向内伸缩带来的。
美能达AF 24mm F2.8光学设计为9组10片,含两片非球面镜片,相对于MD版本,优化了边缘像差。
对焦至无限远时的黑角和暗角。
裁剪后,对于广角而言,不影响日常使用。
近摄时基本可以忽略暗角,也没有黑角。
相对于广角镜头,美能达AF 24mm F2.8带给人的惊喜是中由画质极为优秀,这是在其它镜头上并不多见的,与现代的广角镜头相比,其分辨率和锐度也不让半份。在上面标准测试卡的对比中,这款镜头在中心区域的分辨率,与GF35-70相当,差别微弱,其边缘画质超越了同代产品。
色彩方面,美能达AF 24mm F2.8色彩中性,白平衡稳定性高,与现代镜头相当,高光区域无色彩漂移。
美能达AF24-50mm F4
这是一款名气远大于实力的镜头,在二手市场这只镜头广受追捧,但至少在转接到GFX系列后表现平平,这也许是因为美能达的优秀镜头太多了。
这款镜头采用了7组7片光学结构,7枚光圈叶片,最近对焦距离0.35mm,镜身结构紧凑,非常适合挂机使用。
在转接到GFX系统后,这款镜头在24mm(在GFX上等效于18mm)端不可用,暗角巨大,黑角明显,至28mm(在GFX上等效于22mm)黑角消息,暗角可以接受。在50mm端,暗角微弱。
分辨率方面,50mm端,中区域画质全开光圈偏软,但缩小到F8左右,画质提升,接近于现代镜头。在28mm端,表现与50mm相当。边缘画质方面,无论是50mm端还是28mm端,分辨率下降,但画质尚可,仍然没有像50mm微距那样令人惊艳的感觉,看来变焦永远只是变焦水准。
上图为50mm端中心区域分辨率对比,左为GF35-70
色彩方面,美能达AF24-50mm F4呈现出老款美能达色彩偏暖的风格,也许是继承MD24-50光学设计的原因。
以上是美能达自动对焦镜头转接到GFX系统上后表现不错的几款镜头,基本可以满足日常使用,尤其是50微和100微距,在许多方面的表现比GFX原厂家的镜头表现得更为优秀。
另外有一个问题需要统一说明一下,原则上讲,135画幅的镜头转接到中画幅上,其物理性质不会发生变化,但由于中画幅传感器更大,焦距的实际表现会发生变化,这就有了等效焦距的说法。具体到GFX这种44X33的中画幅,其裁切系统约为0.78,所以焦距的实现的表现需要考虑到这一系统。
光圈的变化也有类似的情况,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说光圈不会因为转接发生变化,确实如此,光圈不会发生变化,但由于对焦距离的变化和画幅的变化,同样的光圈在GFX上的景深会更浅。在相同光圈、相同构图(相同主体大小)下,中画幅的更大传感器会产生更浅的景深(虚化更强)。有一个景深计算公式(简化):景深 ∝ 1/(传感器对角线长度),由于中画幅传感器对角线更长,因此景深更浅(需通过缩小光圈抵消),也就等同于光圈变大,这就有了等效光圈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