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当特朗普政府的乌克兰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提出“参考二战后柏林模式”来设想乌克兰未来局势的稳定方案时,全球战略观察者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震惊。这种“和平设想”披着调停的外衣,实则掩盖着一种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割让逻辑,是对乌克兰国家主权的漠视、对国际秩序的嘲讽,也是美国在当前俄乌战争背景下战略收缩的写照。凯洛格虽事后匆忙“澄清”说并非“分割”乌克兰,但从其用词与设想来看,其主张的本质已昭然若揭,乌克兰必须为“和平”割地为安,西方则以“维和”的名义在战略上认输。



凯洛格的建议本质上是对俄罗斯军事既成事实的变相承认。他建议由英法部队控制第聂伯河以西的乌克兰西部,俄军则继续驻扎在已被占领的东部地区。两者之间设置一个18英里的非军事区,以乌克兰军队充当“夹心层”。乍听之下,这是一套冷战式思维的“技术性”停火方案,但它的现实含义无异于将乌克兰一分为二,把第聂伯河作为事实上的“分界线”,重新复制冷战初期的德意志分治景象——苏联与西方占领区对峙的柏林翻版。

二战后柏林的“分治模式”是在德国战败、国家解体之后,四大国在雅尔塔与波茨坦会议中通过权力重构对战败国的全面宰制。德国当时丧失了国家主权,是战败国、占领地。但问题是,乌克兰不是柏林,今天也不是1945年。

而凯洛格将其设想包装为“安全保障”的一部分,提出英法军队可驻扎于第聂伯河以西,“不会对莫斯科构成挑衅”。这句措辞颇具政治含义:它不再强调乌克兰的主权完整、不再提出俄罗斯撤军、不再捍卫国际边界,而是从俄罗斯的“安全焦虑”出发,努力安抚克里姆林宫的战略神经。



凯洛格还强调,美国不会派出地面部队。这意味着即便执行“柏林模式”,美国也只愿在幕后操盘,而将“维和”与“维稳”的实质性代价转嫁给英法等传统盟友。特朗普政府这一系列言行,暴露了其外交战略中的实用主义底色——撤退、不承诺、不负责、避免正面冲突,同时把政治后果与安全负担甩给他国。这既是特朗普“美国优先”逻辑的延续,也是美欧同盟体系内部信任断裂的又一明证。

俄方的立场同样明确。拉夫罗夫早前已多次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接受北约国家的维和部队进入乌克兰。这表明即便凯洛格的设想从技术层面成立,也不具备实际落地空间。而西方若接受所谓“维和”机制,本质上就是在为俄罗斯当前的军事占领背书,是用联合国或多国军队的形式,冻结俄罗斯既得利益。这对乌克兰来说,不是和平,而是被动接受“永久割裂”的政治现实。



要知道,乌克兰不是柏林,西方也不是1945年的盟军。一旦默认战争可以通过“军事事实”创造新边界,国际秩序将彻底沦为丛林法则的修辞工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