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如今,很少有父母给孩子穿别人剩下的旧衣服。

然而,为了培养孩子节俭的观念,部分家长却采取了要求孩子穿别人旧衣服的方法。

从出发点来看,节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并没有什么错。但要求孩子穿旧衣服,却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从心理学上来讲,长期被“施舍”会导致自我价值受损

有位博主曾发帖道,穿别人的旧衣服真的很丢人吗?

博主写道,从小到大自己的大部分衣服都是穿亲戚穿过的。每当有人问的时候,博主总会尬尴地说是自己在实体店买的。

那么,长期“被施舍”会导致哪些问题呢?



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在物质条件很差的老一辈时代,几乎没有几件新衣服,都是别人穿过的。

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穿别人的旧衣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在现在物质条件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穿得起新衣服。

这时候,经常穿别人的旧衣服就变成了一件异于平常的事。

社会心理学认为,自我认知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与比较中塑造的。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个体形成了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认知。



这种比较可以是来自于他人的感知与评价,也可以是个体对自我在群体之中地位和角色的评估。

而他人的反馈,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当孩子总是穿着旧衣服时,内心就会产生自卑感。尤其当班级里的同学直接问,某某某怎么没见你穿过新衣服?

这时候,孩子内心会十分羞愧,自卑到了极点。



不配得感

当一个人总是穿着别人的旧衣服时,心里就会产生“不配得感”。

在心理学中,“不配得感”指的是常常觉得自己不值得享有美好的事物。

“不配得感”常见的表现是,经常舍不得买喜欢的东西,就算买下来,也要小心翼翼地保留,只在某些重要的日子使用。

比如,买下的漂亮裙子,因为不舍得穿所以一直留着,直到再也穿不上。

“不配得感”强的人内心总是自我怀疑和否定,总觉得什么好事都轮不到自己。

通常来说,“不配得感”源自于童年时期父母的否定,将“对方认为我不配”转变为“我觉得我不配”。



经常穿旧衣服的孩子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不配穿新衣服吗”。

“不配得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让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不敢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总是害怕失败与拒绝,因此从不敢踏出第一步,从而错过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同时,“不配得感”会影响与他人的人际互动,由于总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会导致产生过度自我保护、回避型依恋等问题。

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如焦虑、抑郁和自卑。



那么,怎样摆脱“不配得感”呢?

当我们认为自己不配时,是因为认同了“别人认为我们不配”的想法。

因此,只需要将“别人认为我们不配”的想法从脑海中排除。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力,不必让别人告诉自己配不配,而是坚信自己值得所有的美好。

总而言之,节俭观念的培养有很多种方式,不应该以孩子的自我价值受损作为代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