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长城抗战后,关东军副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来到绥远。
这一次,他的目标是主政绥远省的傅宜生(作义)。
虽然来的是“恶客”,但傅宜生仍然以礼相待。
可话不投机。
当然,也投机不了。
他们之间的谈话总结起来无非三点。
一是,板垣提出,中日两国同文同种,要“互相亲善”。
傅回答说,亲善没错,可前提是要平等。不平等,哪能“亲善”得起来?
二是,板垣提出,若傅将军在华北当家,关东军将予以全力支持。
傅回答说,你的想法毫无前途,不要再提。
三是,见傅将军软硬不吃,板垣征四郎只能拿出威胁手段,“听说蒙绥两边关系不睦,万一德王来进攻绥远,你会作何处置?”
如果说在之前,傅将军与板垣之间的谈话尚属虚与委蛇的话,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傅将军回答得斩钉截铁,“那就打!”
见傅将军如此强硬,板垣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临行前,板垣拿出一柄刀送与傅将军。
这份礼物也是有寓意的,意思就是说,既然你不肯听劝,那我们将来就要刀兵相见了!
见板垣征四郎送出这么有寓意的礼物,傅将军的回礼更是讲究,送《四书》一部,内中蕴含的寓意更丰富,“别整天呜呜喳喳喊打喊杀的,还是多看看书吧。”
“不说硬话,不做软事;不惹事,也不怕事”,这个风格,很傅将军。
在傅将军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的板垣走了,这就让德化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中佐感到机会来了。
这个田中隆吉,国人应该不生疏。
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之战,其实就是当时还是少佐的田中隆吉和名声比他还臭的川岛芳子搞出来的。
田中隆吉有三个特点,一是胆小怕事又喜欢冒险;二是记忆力超好;三是敢卖同僚。
因此,在“二战”结束后的远东军事法庭上,他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外号-“日本的犹大”。
板垣征四郎到绥远后,田中隆吉只能在旁边看着。
因为人家是少将,他才是中佐,哪怕再想从绥远捞取好处,他也不敢。毕竟板垣是他的老上司。
可板垣征四郎铩羽而归后,田中隆吉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了。
他把目标对准了德王。
本来,田中隆吉特务机关所在地德化的名字叫化德,取的是“以德化民,德政化民”之意。
1936年5月12日,德王将化德县改为德化,暗含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可以“化吉”之意。
这一切,都是主政察哈尔的刘汝明不作为所致。
本来,德王对傅将军是比较害怕的,可谁让他身边有田中隆吉这个“坑货”在呢?
田中隆吉鼓动德王打绥远的理由是,东北军牛不?那是地方实力派中的头牌。
怎么样,还不是被关东军给打跑了?
有关东军的支持,小小的绥远又算得了什么?
在田中隆吉的不断怂恿下,德王终于开始头脑发热了。
1936年11月5日,德王给傅将军发来了一封措辞强硬的挑战书,主要内容是,“撤除百灵庙以南的一切军事设施,如不能按期实行,将以兵戎相见。”
其实德王不这么做也不行,因为他手下的兵马全部是由日本出钱给包装起来的。
人家既然已经出了资,那就得有收益。若他一直不出兵,恐怕接下来,他的掌柜头衔儿就要换人了。
傅将军接到挑战书后,只是冷冷一笑。
敢来?揍不死你!
王英 图片来自网络
德王之所以敢挑衅,他的实力还是有一点的。
共有多少兵马呢?15000人。
这15000人分为三部,分别由李守信、德王和马匪王英指挥。
傅将军的绥军只有约1万人,之所以这么有底气,是因为早就摸清楚了伪蒙军的底细。
说起来,这件事儿还得“感谢”另一个日本特务羽山喜一郎。
羽山喜一郎时任日军“华北驻屯军”归绥特务机关长。
刚到归绥时,这个羽山骄狂得很,头一个敢以某某馆命名特务机关的人就是他,其嚣张气焰甚至超过了老牌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
对于这种人,硬顶、硬抗都不是上策,傅将军心生一计,就把毕业于日本陆士的李英夫安排在羽山身边儿。
给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陪着他好吃好喝好玩儿,然后伺机窃取情报。
当时,李英夫的职务是绥远省警保处少将处长,但要把李英夫安插在羽山身边,仅有这个职务是不够的。
为此,傅将军突发奇想,又给李英夫安上了一个特事室主任的头衔。
什么叫特事室主任?那就是特事特办,专门成立个部门来对付羽山的。
但仅有李英夫一个人是不够的,羽山到归绥后,发展了很多眼线,要是不把这些眼线打掉,那也是个麻烦事儿。
傅将军有办法,他在“羽山馆”旁边布置明哨、暗哨多道,只要从“羽山馆”出来的人一律盘查、抓捕。
如此一来,羽山喜一郎身边的眼线就越来越少。那些侥幸未被抓捕的眼线,也不敢上门儿。
时间一长,羽山喜一郎的情报就没有了来源。
那么,田中隆吉鼓动德王打绥远这个消息,羽山知不知道呢?
知道自然是知道的。
可羽山喜一郎心中有几分不爽,因为田中隆吉的上级单位是关东军,而羽山喜一郎的上级单位是“华北驻屯军”,分属不同系统。
按照羽山喜一郎的话来说,你关东军来管绥远的事情,就属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儿。
为此,羽山喜一郎特意对李英夫说,德王若来攻打绥远,就揍他。这件事儿,日本内阁是不会管的。
这个说法很日本。
因为在日本,日皇、部队和内阁是三个系统,内阁是管不了部队的事儿的。
李英夫立即把羽山喜一郎的话传给了傅将军。
这一下子,傅将军更有底气了。
因为羽山透露出了一个重要消息,那就是关东军不会插手此事。
1936年11月16日,伪蒙军一路军从商都出发,直奔红格尔图而来,绥远抗战由此拉开序幕。
伪蒙军之所以要先打红格尔图,是因为该地是绥远东北的门户,是日伪进犯的必经之地。
这一路军的头领是谁?马匪王英。
在那个年代,其实不止一个石友三,以王英的所作所为,足堪“三姓家奴”的称号。
在军阀混战时期,他在冯玉祥、阎锡山、张作霖之间反复横跳。
总而言之一句话,谁在台上,他就跟谁混。
后来,他抱上了日本人的粗腿,拿着日本人给的枪,穿着日本人给的衣服,成为了日本人的走狗。
王英虽然打仗不太行,但狡猾的心性还是有的,他也怕吃了傅将军的亏。
因此,在来到红格尔图之前,他先后派出几支人马进行侦查。
侦查的结果让王英笑了。
为啥?因为据情报人员汇报说,在红格尔图仅有300人马,而且这300人马无一例外都是老弱。
而王英这一次带来了多少人马呢?1500人。
以1500强壮的马匪打300老弱,这个仗要是打不赢,以后他就不要在绥远这一带混了。
图片来自网络
王英认为,这个仗他赢定了。
仗开打后,王英觉得自己之前的判断似乎有误,对方阵地上的射击既精又准,让这些冲锋的马匪们损失惨重。
更重要的是,在两个小时内,王英共发起了6次快攻,这些马匪挥刀呼啸冲锋,换做别人,就这份气势,也能把对方吓倒。
可对方阵地上仍然没有动摇,射击仍然既精且准。
这个现象只能说明,对方阵地上的守军心性非常稳定。
这份稳定,若不是在战场上历练过多年的老兵,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王英急了,他找来之前侦查的人员反复询问,你们看清楚了吗,对面真的老弱吗?
侦查人员拍着胸脯说,那肯定是老弱呀,头发都白了,不是老弱又是什么?
老是不假,可老不代表着弱。守在红格尔图的虽然是300人,可这300人,却是傅将军精心挑选出来的300老兵。
在战争中,一个老兵都是宝,何况是300个老宝贝。
这一下,王英惨了,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果说是打冲锋,300人确实无法与1500人抗衡,可他们却忘了傅将军擅长什么了。
在红格尔图,绥军早就设计好了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工事,又有300心性稳定且枪法如神的老兵,王英以1500人,岂能攻得下?
见王英出师不利,田中隆吉也急了。
他之所以急着鼓动德王攻打绥远,其目的就是要效仿石原莞尔等人在东北建的那个“满洲国”。
可没想到,头一炮就打哑了。
田中隆吉不甘心,亲赴一线督战,又陆续往红格尔图方向增兵,由1500人增加到5000余人。
兵力一下子增加了三倍多,这一下总该行了吧?
可是王英率部连续攻打了三天,除留下一地尸体外,仍然毫无进展。
就在田中隆吉和王英一筹莫展的时候,傅将军动手了。
傅将军的战术倒也不复杂,那就是以反包围对付包围。
德王的伪蒙军共有15000余人,不能一次全部出动到红格尔图,必要留下相当部队留守。如此一来,伪蒙军直接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也不过1万余人。
而绥军万余人除以少量部队留守外,可以全部出动,这就在兵力上为反包围伪蒙军提供了可能。这是其一。
其二,以红格尔图的300老兵吸引伪蒙军来攻,消耗他们的实力,进而吸引伪蒙军来援,使其困顿于红格尔图,为接下来全歼这股敌军创造条件。
如果仅是歼灭王英所部先头部队的1500余人,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而傅军并没把这1500人放在眼里,他们想要歼灭的至少也是王英所谓“大汉义军”的全部。
王英所谓“大汉义军”全部兵力在6000余人,若能将其全歼,伪蒙军势必严重受挫,用于防守百灵庙的兵力势必不足,这就为绥军在日后反击百灵庙降低了难度。
果然,在连续进攻了三天后,王英部伪蒙军陷入了困顿。
而此时,早已经到达红格尔图附近,已经隐藏了三天的董其武部出击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曾经参加过长城抗战的老将,傅将军是见识过日军坦克部队冲锋时那耀武扬威的场面的。
虽然国内无法造出坦克,但也不能坐等挨打。
长城抗战后,傅将军回到绥远就在琢磨这个问题。
既然没有洋坦克,那么我们何不造一批“土坦克”呢?
所谓“土坦克”,就是在汽车外表披上一层铁皮。
这种“土坦克”要想挡住炮火的打击,那是有难度的,抵挡住机关枪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可究竟好不好用,还需要在战场上检验.
这一次出击,傅将军就把所有的“土坦克”都配备给了董其武。
具体战术是:
炮兵先行攻击,将伪蒙军的战斗阵型打乱,然后“土坦克”出击,将伪蒙军分割,之后骑兵开始冲锋,收割战场。
不出意外的是,当“土坦克”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不仅王英懵了,连田中隆吉也懵了。
由于是个新事物,大家都不知道对面出现的这些黑乎乎的家伙究竟是什么。
由于根本没想到绥军会有“土坦克”这种装备,伪蒙军此来,根本就没有配备战防炮这种装备,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家伙,伪蒙军只能疯狂的用机关枪进行扫射。
“土坦克”铁皮的厚度还是有的,防炮差点儿,可防机关枪的近距离扫射还是没问题的。
此时,田中隆吉和王英仍然抱有一丝侥幸心理,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出现在这战场上的这些究竟是些什么东西,他们期盼着天亮后收拢部队再进行反击。
可董其武岂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天亮后,还没等王英和田中隆吉收拢部队,绥军的骑兵就到了。
这是一次疯狂的战场收割,一下子就收割掉了“大汉义军”近两千兵力。
见绥军骑兵直奔其指挥部而来,王英仓皇之下,只能拉着田中隆吉仓皇逃跑,连为了显示排场的那辆马车也丢了。
不为人所知的是,汤恩伯部在此役也立下过功劳,在绥东地区吃掉了王英所部另一部兵力。
之所以不为人所知,是因为13军当时穿的是晋军服装,其目的在于隐蔽身份,避免给日军借机扩大事态以口实。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