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山西盂县的一则公告在退役军人群体中引发热议——自当日起,全国范围内持优待证的退役军人及“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可免费乘坐该县所有公交线路。这一政策的落地,让不少老兵感慨:“终于等到了!”然而,欣喜之余,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全国范围内,究竟有多少城市已经实现了退役军人免费乘公交?
盂县并非孤例。就在几天前,平定县的公交系统因一句“致敬老兵”的语音播报登上热搜。当地退役军人刷卡乘车时,刷卡机自动播放这句温暖人心的问候,让不少老兵瞬间红了眼眶。平定县从2024年4月开始推行退役军人免费乘车政策,并在同年10月升级刷卡系统,增设专属语音播报功能,2025年3月已覆盖全县190辆公交车。这种细节上的用心,不仅让退役军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也让社会大众看到了地方政府在拥军优属工作上的创新。
然而,放眼全国,退役军人免费乘公交的政策仍呈现“碎片化”状态。有的城市早已实施多年,有的地方仍在观望,甚至还有部分地区仅对本地户籍退役军人开放优惠。这种差异,让不少老兵在跨地区出行时感到不便。一位来自河南的退役军人在社交平台留言:“我在老家可以免费坐公交,但到了隔壁省就不行,优待证的使用范围还是太局限了。”
事实上,退役军人优待证的“含金量”正在逐步提升。从最初的景区门票优惠,到如今的公交免费、医疗优先、住宿折扣,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更广泛的优待内容。例如,福建省13家5A级景区对省内落户安置的退役军人免门票;陕西关山草原、龙门洞森林公园等景区也对退役军人提供半价或免费优待;泸西县的部分企业甚至为退役军人提供车辆保养、加油折扣、购房优惠等福利。这些举措无疑让退役军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但交通出行作为最基础的民生需求,其优待政策的统一性仍亟待加强。
为什么全国统一免费乘公交的政策尚未落地?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首先,公交系统属于地方财政补贴范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财政承受能力不同,导致政策推进步伐不一致。其次,技术层面的协调也存在难度,比如外地退役军人如何便捷验证身份、刷卡系统如何兼容全国统一的优待证等。平定县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他们通过升级刷卡机系统,实现了退役军人优待证的直接识别,甚至开发了配套的手机App,方便后续功能扩展。如果全国更多城市能借鉴类似的技术方案,或许能加速政策的统一进程。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对退役军人的优待政策正在不断深化。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巩固和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这一要求正在各地转化为具体行动。阳泉市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不仅推出了公交优待政策,还与21家旅游景区、22家餐饮住宿企业、7个军人驿站等合作,构建了覆盖文旅、生活、医疗等领域的立体化优待体系。这种“多点开花”的模式,或许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
当然,政策的推进不能仅靠地方自发,更需要顶层设计的引导。目前,退役军人事务部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优待证,并逐步扩大其使用场景。如果未来能在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退役军人免费乘公交的全国性标准,并配套相应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那么“一地优待、全国通行”的目标将不再遥远。毕竟,退役军人为国防事业奉献了青春,他们的荣誉感和获得感,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守护。
回望盂县和平定县的实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政策的落地,更是一种社会共识的凝聚。当公交车上响起“致敬老兵”的提示音,当退役军人刷卡时不再需要额外解释,当他们的优待证真正成为“一卡通”,这才是对军人职业最好的尊崇。或许,全国统一的免费乘公交政策尚需时日,但每一个城市的先行先试,都在为最终的“全国一盘棋”积累经验。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城市加入这一行列,让退役军人的优待证不再是一张“地方粮票”,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通行证”。毕竟,他们的奉献不分地域,社会的尊崇也不应设限。